写给欣竹班家长朋友们
开学第四周结束了,从陌生到相识,学生个体特征逐渐显现出来,其中最让家长关注的是学生成绩上的差异,生怕自己孩子跟不上,开始紧张孩子的学习。这一点儿上,我要特别表扬我的家长们,你们对孩子过渡时期的学习关注的很到位。但是家长们无一例外是担心孩子的"分数",想要从老师这里得到"灵丹妙药"。有吗?我觉得"真有",只是这"药引子"你未必有。
药引子就是孩子的"好奇心"
众所周知,好奇心才是我们探索世界不竭的动力,所以我认为,当我们面对孩子适应期苦恼的时候,要有意识去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有永续不枯竭的好奇心比激发好胜心重要的多,家长还要有修复和重启好奇心的能力。相比之下,大家似乎更关注孩子有没有好胜心,有的时候就磨灭了孩子的学习动力——"好奇心"。
那什么是好胜心呢?简单来说,它是一种在任何竞争或比赛中都想要赢,争强好胜,不甘认输的心理,从这点来看,孩子好胜心强并不是完全不好,正因为有好胜的心理,孩子才更愿意上进,每个成功的人都需要具备“好胜心”这个特质,这样才能让自己击败对手,脱颖而出。
但是好胜心过强就不好了,因为它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好胜心过强的孩子存在一种“输不起”的心理,其实有这种心理也很正常,孩子希望自己比别人强,继而获得父母和周围人的夸奖,但因为他们年纪比较小,思想不成熟,输了就很容易钻牛角尖,出现情绪化的行为。比如考试不理想,可能会妒忌他人,或者担心在失败而出现畏难情绪,心理问题就会产生。
孩子之所以好胜,是因为他太害怕输了,这种"害怕"恰恰是我们给的。就像我们常说的,你要看多少分,你要到多少名,而忽略了孩子自己有没有努力。有没有能力的问题。当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要及时引导孩子,帮助孩子调整心态:“不是第一名,我也会觉得你很棒,我也一样爱你。”“你付出努力了就好,不一定非要赢。”。我也经常给我女儿顺:"优秀的是一批人,不是一个人!"我做家长的宗旨就是不能只想着做"火箭发射塔",更要做心灵港湾。
我觉得这样的引导是很有效的,孩子不再担心因为"名额有限"争不到而沮丧,反而因为有更多人优秀而觉得自己也能"够到"优秀的门槛。除此之外,家长们也不要过于在乎孩子的输赢,现阶段,学科增多,要学知识面扩大,家长一定要保护好孩子最宝贵的是"好奇心",在此基础上,鼓励孩子有上进心。
上进心跟好胜心不一样,好胜心是跟别人比较,如果输了孩子会没办法接受,过刚易折;而上进心是跟自己比较,那就无所谓赢还是输,孩子会更坦然面对挫折。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该尽量少从结果评论孩子,可以多从过程来评价,并且让孩子学会横向比较,对标身边的同学行为表现和学习态度,从态度上引导,不要从结果上要求,毕竟基础差异和学习能力是有不同的。比如孩子排名不理想,要鼓励孩子做好自我总结,跟孩子说“这次考试你作文写得比上次好,数学应用题错的有点多”,这样孩子就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我目前的能力到什么地步了,我的优劣势各是什么,怎么才能提高自己”上面。剩下的就是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锻炼,让他慢慢增强自己的耐挫力。
当然千万不要因为担心孩子的好胜心理产生的负面影响,而去过分的压抑他。但家长在培养孩子方面更要不得"好胜心"或者"胜负欲"。家长要承认个体差异,找到自己孩子的节奏和突破口,情绪稳定是培养青春期的孩子的第一技能哦。
(随笔记于2024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