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十二·八七】
尹文端公曰:“言者,心之声也。古今来未有心不善而诗能佳者。《三百篇》,大半贤人君子之作。溯自西汉苏、李五言,下至魏、晋、六朝、唐、宋、元、明,所谓大家、名家者,不一而足。何一非有心胸、有性情之君子哉?即其人稍涉诡激,亦不过不矜细行,自损名位而已。从未有阴贼险狠,妨民病国之人。至若唐之苏涣作贼,刘叉攫金,罗虬杀妓:须知此种无赖,诗本不佳,不过附他人以传耳。圣人教人学诗,其效可睹矣。”余笑问:“曹操何如?”公曰:“使操生治世,原是能臣。观其祭乔太尉,赎文姬,颇有性情:宜其诗之佳也。”
尹文端公,即两江总督尹继善。详见《闲读<随园诗话>(57)》注释。
西汉苏、李,指西汉时期苏武、李陵二人。梁代的萧统所编的《文选》中收有10多首据说是他们二人的赠答诗,被后世所看重。甚至有认为这组诗是五言诗创始之作,所以这种诗歌体裁也被称为“苏李体”。
诡激,音guǐ jī。意思是怪异偏激,异于常情。《新唐书·刘栖楚传》:“然其性诡激,敢为怪行,乘险抵巇,若无顾藉,内实恃权怙宠以干进。”
苏涣,唐代诗人。(约公元766年前后在世),生卒年、字号等均不详,眉州眉山人。少为盗,善用白弩,巴蜀商人苦之,号为白跖。后折节读书。公元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成为进士,累迁侍御史。湖南崔瓘辟为从事。瓘遇害,走交、广,搧哥舒晃反,兵败伏诛。涣工诗,其诗质朴刚劲,不尚藻绘,充满愤世嫉恶之情。尝为变律诗十九首上广州节度使李勉,勉厚待之。与杜甫有交游,杜甫亦有与赠答之诗,杜甫赞其诗“殷殷留金石声”,又称其“才力素壮,辞句动人”,“突过黄初诗”(《苏大侍御访江浦赋八韵纪异》)。
刘叉,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籍贯等均不详。活动于元和年代。他以“任气”著称,喜评论时人。韩愈接待天下士人,他慕名前往,赋《冰柱》《雪车》二诗,名声在卢仝、孟郊二人之上。后因不满韩愈为人写墓志铭,取走韩愈写墓志铭所得的酬金而去,回归齐鲁,不知所终。
罗虬,唐代诗人。(约874年在世),字不详,台州人。词藻富赡,与隐、邺齐名,世号“三罗”。累举不第。广明乱后,去从鄜州李孝恭。为人狂宕无检束。籍中有善歌妓杜红儿,虬令之歌,赠以彩。孝恭以红儿已为副戎所聘,不令受。虬怒,拂衣起;明日,手刃杀之。孝恭坐以罪,会遇赦释之。虬追念红儿之冤,于是取古之美女,有姿艳才德者,作绝句一百首,以比红儿,名曰《比红儿诗》。盛传于世。
曹操祭奠乔太尉。乔太尉,指桥玄,(110年-184年),一作乔玄,字公祖。梁国睢阳县(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人。东汉时期名臣。光和元年(178年)十二月,升任太尉。《后汉书·卷五十一·李陈庞陈桥列传第四十》载:初,曹操微时,人莫知者。尝往候玄,玄见而异焉。谓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操常感其知己。及后经过玄墓,辄凄怆致祭。自为其文曰:“故太尉桥公,懿德高轨,泛爱博容。国念明训,士思令谟。幽灵潜翳,哉缅矣!操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顽质,见纳君子。增荣益观,皆由奖助,犹仲尼称不如颜渊,李生厚叹贾复。士死知己,怀此无忘。又承从容约誓之言:‘徂没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怨。'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笃好,胡肯为此辞哉?怀旧惟顾,念之凄怆。奉命东征,屯次乡里,北望贵土,乃心陵墓。裁致薄奠,公其享之!”
赎文姬。《后汉书·董祀妻传》:陈留董祀妻者,同郡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适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
【闲言碎语】
尹继善是袁枚的恩公。乾隆四年,即1739年,袁枚参加会试。会试有一个诗题:“赋得因风想玉珂”。“玉珂”有两解,一是指马络头上的装饰物;二是指高官显贵。“因风想玉珂”是因为风声而对“玉珂”作联想,由此作诗。这个考题为考生提供了很大的想象与创作空间,首先说“因风”二字,这“风”可以是春风送暖的“浅草才能没马蹄”;也可以是秋风猎猎的“马作的卢飞快”;还可以是熏熏夏风中的荷塘月色;还可以是凛冽寒风中的“燕山雪花大如席”……作者可以通过不同的“风”引起不同的联想。而“联想”的空间也很大,作者可以想马络头上的装饰物,也可以由这装饰物想到马,还可以由马及人。袁枚根据考题的命意从“想”字着眼,写了“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诗句,固然立意新颖,词句俱佳,然而也确实犯禁,有一点胡思乱想。这句话翻译过来应该是:“这声音好像来自皇宫内院,然而那个人却像是牛郎织女一样隔着天河。”皇宫内院是禁地,皇后嫔妃更是不容外人胡思乱想,袁枚却对皇宫禁地的声音浮想联翩。这样的句子不是“大不敬”吗?难怪“诸总裁以为不庄”。雍正一朝,已经有多起文字狱发生,官员们对这类擦边文字当然以躲避为主。幸亏当时以太子太保、刑部尚书、兼管兵部身份担任会试考官的尹继善爱才心切,据理力争,他说:“此人肯用心思,必年少有才者;尚未解应制体裁耳。此庶吉士之所以需教习也。倘进呈时,上有驳问,我当独奏。”官场上的潜规则就是,只要有人愿意出头承担责任,略微过格的事情,大家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既然朝廷重臣尹继善力主录取,其他考官也就不再多发表意见了。袁枚这才能够以二甲第五名的成绩高中进士,否则,落第的命运在等着他呢。
尹继善工诗,与袁枚互相唱和甚多。或许因为他朝廷大员的身份限制,或者就是其思想本身如此,尹继善对诗的教化功能及诗人人品对作品的影响与袁枚的观点不一。本条诗话中,袁枚故意把曹操拿出来说人品与作品没有必然联系,但尹总督还是找了两件曹操做的好事来证明,曹操人品不坏,只是生活的时代不好罢了。袁枚记录到此,就没有下文了。我估计,当时的现场也是如此情况。在皇清时代,凡是上级与下级发生意见不一时,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下属闭嘴而结束,或者把思想统一到领导那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