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是我们经常体验到的情绪感受,好多人在外人看来工作稳定、收入良好、家庭幸福,可还是会显得很焦虑,好像 “身在福中不知福”,不过深入交谈,就会发现可用一句共情话来表达,“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一、认识焦虑。
“焦虑情绪是与处境不相称的痛苦情绪体验,典型形式为没有确定的客观对象和具体而固定的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和恐惧”。对此,我们可以用4个方面特点,来解释和阐述上面这个定义。
1、害怕——惩罚。
“恐惧”是与现实不符合的害怕,到底害怕什么呢?这些自我否定性负性评价指向的是惩罚恐惧,可能是偶然一次惩罚引发害怕。害怕被惩罚引发焦虑不安。
2、担心——失控。
害怕惩罚是指向外在诱因,表现在内部则是担心自己失去控制,即“提心吊胆”。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冷漠,恨是得不到的压抑的爱。
3、心理冲突——人性。
内外因素集中表现为心理冲突,即“痛苦情绪体验”。这个冲突指向人性,即趋利避害,而社会现实注定不能事事满足,由此冲突不断。
4、普遍存在——共情。
人活着就有欲望,有欲望就有痛苦,这个痛苦“与处境不相称”就是焦虑,“人生在世,情欲二字”。叔本华说“人乃欲望本身,消灭欲望也就消灭这个人”“人生如钟摆,欲望满足即无聊,欲望不满足则痛苦,人生就在无聊与痛苦中摇摆”。
二、接受焦虑。
认识焦虑,这是指向未来的与处境不相符的害怕,归结一下就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
自知是知道自己不知道,接受自己不知道,接受自己不足与局限,接受心理状态不健康,对于焦虑来说就是先接受再改变。
1、时空局限。
坐井观天,盲人摸象,物理空间产生自我中心主义局限, “屁股决定脑袋”。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时间节点约束自我,“人没有长前后眼的”,与人打交道是与形象打交道,时间停滞在那一刻。
2、人格局限。
“生就的骨头长就的肉”,“他就是这样的人”,说的是人格特性,路怒症的人能改变吗?急脾气的人能改?美国人研究新生儿10%害羞、10%大胆,这就是内向、外向。
3、情境局限。
研究美国大学生害羞者30%,对照10%害羞新生儿,这是习得性,情境力量结果,“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什么是英雄?特殊情境中利他行为的平凡人,抗疫、救险、戍边最美逆行人。
三、应对焦虑。
如果说明白焦虑源自各种局限对未来害怕,如何应对也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借鉴许又新教授烦恼公式,来应对处理焦虑。
1、调整欲望。
降低欲望接受现实,“底线思维,希望最好也允许最差”“慌了不打粮”。调节欲望目标分解,“心急吃不得热豆腐”。
2、行动意识。
村上春树说“选择没有对错,重要的是用行动让选择变得正确”。空有知识,没有意识,到头来徒有叹息。
许又新教授在《精神病理学》书中写到,“从人群角度看,绝大多数人都处于焦虑症与不动心这两个极端之间的状态。不论何种处境一概毫不焦虑,绝不是精神健康的表现。这样的物种也不可能存活下来。焦虑是促进人格整合和社会化的内在动力,是安于现状和不求进取的对抗剂。”
焦虑人人有,应对焦虑就是先认识再行动,先接受再改变,记住胡适的忠告,“别管他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欢喜。”
试着把焦虑等一切负性情绪视作朋友,和平共处,互相尊重,让我们心生“如沐春风”的感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