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被拒稿了,看着《简书》消息里,正方形标记里沮丧着的脸,都不用看后面的话,我就已经明白了,写了这么多次稿子,“正方形”代表不通过,“圆形”代表通过的规则,早已熟记在心,以至除了写作外,每天也都期盼着身边出现圆形的东西,仿佛那就代表着成功,代表着希望,代表着我的想法可以和更多人交流了。
可是,手机屏幕上的正方形还在那里亮着,依然没有丝毫变成圆形的意愿,几分钟后,我终于接受了现实,大概被拒过太多次,不仅仅是在《简书》上,还有学校里的投稿,心里也不再过于波动,总会有写得好却不被人赏识的文章吧,我自我安慰的时候便常是如此。
被拒稿了,多多少少还是会有些难过,毕竟那一千来个字尽管不是一字一字写出来的,也是一字一字打出来的,也耗了一个小时,总不能因一句拒稿便认为它一文不值嘛,好在专题的主编有几位很好,很负责的,在拒稿后还会发来安慰的语句以及常见拒稿的理由的链接,我便下意识点开看看。
这下便有了些收获,其实很多细节自己都没注意过,导致拒稿原因很多。
专题误投。其实也不可完全说是误投,也有不知投哪里的原因,通常一气呵成写完一篇文章后,总会自信满满,希望得到很多人阅读,在《简书》里发布后常常会有“推荐投稿”的专题,但我大概写的不太符合主流,常常找不到相应的主题,只能按着经验,投入类似“大学生活”等看起来很大的专题里读着标题,望文生义,希望能够碰进去,却很少仔细阅读投稿原则,对题投文,所以,被拒稿就很多了。我相信很多人也会和我有一样的误区,没有投入正好的专题,又怎能奢侈被选上,反而由被拒稿带来的恶性循环不断。
文章结构混乱。说实话,在《简书》里写的东西真的都是一次写成,基本上是想到哪写到哪,然后便发稿了,我本想着这样才是一个人最真切的感情流露,却发现其实自己再去读第二遍时,完全没有第一遍写稿时的逻辑,我带着自己所想的思维写下稿子,却忘记了别人没有和我一样的思维,所以事实上,我想的什么并没有完全写下。
急功近利。想要重拾写作的习惯,便逼着自己每天都写下稿子,但其实思路也没都打开,到底怎样行文也没有具体自己的风格,一切都还只是在雏形之中,而我又对自己要求太多,除去每天的课程都在想着怎么写稿,却没人指点,只有自己慢慢摸索,其实还是很困难的,大学之前都是按着高中老师教的作文格式在写,现在仿佛还圈禁在固定的模式中,到底不知道该怎么写自己的文章了。
真的是被拒稿了,我怕是该真的想想自己的风格了,怎能用高中的想法再一直继续呢,我想每一个作者都会遇到被拒稿的时候,请你们和我一样,静静的停下来,去看看自己的文章,是否真的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到底有什么地方值得去改进的呢,毕竟我们写文章也需要自己一步步完善自我,写出更好的文章,不是吗?
已是深夜了,我越来越觉得写作成为我每天必不可少的东西,也因此更进一步的去了解到许多和文学相关的东西,以前觉得无聊的话语,至今却会读到潸然泪下,所以这是更感性了吗?也为了写好文章,看了更多有关文学的节目和书籍,想要去学习,发现原来带着学习目的去看东西,真的和盲目的大有不同,收获颇深了,进步也会有的。
所以我相信每一次的被拒都是为了让我有更好的进步,让我离优秀更进一步,让我更加懂得文学的意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