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常感叹:对于教师而言,经验真的是最大的财富。尤其宝贵的是,失败的经验。
我过去的失败经验很多,这些曾一度成为我担心自己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的阴影。但是,在跟我的第二个三班相处的这一个月里,我发现自己在不断地利用失败经验来创造价值,给自己和学生带来幸福。
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有原则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从前的我,太急于求成,以至于对学生的期盼很高,高至完美。而我忘了,他们还只是一个需要教育的未成年人,他们常常会犯错,而且是屡教不改。
当我希望学生是圣人时,我总是很焦虑。我会因为他们偶尔的不合规矩而情绪激动,扩大事态;我会因为自己的教导没有达到解决问题的效果而无力;我会因为眼里心里都是学生的问题而整天愁容满面。
其实我不仅在把学生当圣人,我更是把自己看做神了。可实际上,我并没有神力。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冲突直接导致了我的情绪问题。而一个不快乐的、情绪失控的老师,是没办法理性地管理班级、引领学生的。
过去实践的失败结果,让我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才有今日的领悟。于是,我常常给自己心理暗示:他们只是一个孩子,孩子的成长过程本身就是不断试错。
这一个月里,我在努力实践我的新思想——将学生当做凡夫俗子,还是那种有待教化的。在这样的观念下,我可以在学生犯错时不慌不忙,了解来龙去脉,再去解决问题,跟他们一起想办法如何避免再次犯错。
相比指责,我更加喜欢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帮助他们。我也发现,当学生感受到被理解时,他们会更加信任我。而信任的人提出的建议,我们相对而言会更乐于采纳的。
ABC理论指出,人的情绪和行为是被信念所控制的。的确如此,我的观念改变后,处理学生问题的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我的情绪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这是一个积极的循环,因为情绪控制住了,我也就能更加理性妥善地处理问题,成就感也有了,我便更快乐了。
当我把学生看做“凡夫俗子”,我就会慢慢地去想——他们需要什么。处在追寻自我的年纪,最年轻气盛的阶段,他们需要活动,需要空间,需要尊重,以及需要肯定。那我在什么时候可以既不违反我的原则,又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我的答案是,我不知道具体什么时候,但我会努力地去找一些时刻、说一些话或做一些事让他们感受到需求被满足。比如,我要求自己每天一定要看到班级里一处值得被表扬的地方或者每天都要看到一些值得被肯定的行为。
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灌鸡汤爱好者。从前我的鸡汤是讲很多干巴巴的人生哲学,把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现在,我换一种方式,其实也是教育原则里最传统的“长善救失”的方式来灌鸡汤。从目前来看,后者好像更接地气,更能被接受,更有效果。
人嘛,都需要被看到,被接受,被肯定。能够看到,接受和肯定他人的人,都有可能成为他人心中的一束光。
我希望自己是一束光,而不是一把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