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

《心智模式》一书的作者乔尔·巴克把无助和无望之间的关系描述成一种反馈环路。无助让人丧失希望,而无望则变成自证预言,证明一个人究竟多么无助。无助和无望相互证实,彼此促进。无助的情绪得不到纾解,就会演变成无望。这就是绝望循环。


绝望循环的图示

相当多的当代打工族奋力应对无穷无尽的变化,还要承受越做越多、越赚越少的压力。相当多的人认为做什么都没用。

无望是心灵癌症,会吸干一个人的生命力和活力。全社会的人大都觉得现在还不如他们小时候,过年没有年味,越来越怀念过去,古人也是这样的,尽管社会在进步,科技越来越发达。他们怀疑干出一番事业没什么用,而自己又在碌碌无为的海洋中浮浮沉沉。他们对于自己的生活、未来以及孩子的未来越来越感到绝望。很多人不去克服生活的难关,而是斗志涣散,甚至干脆放弃了。

美国心理学会把习得性无助评为“20世纪的里程碑理论”,很有道理。习得性无助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在面临人生的挑战时会选择放弃或中途退出。

大约30年前,当时还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读研究生的马丁·塞利格曼进行了一项实验,实现了人类心理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塞利格曼博士观察了若干次电击狗的实验,他发现,有些狗完全没反应。它们只是躺下来忍受痛苦。当时,心理学领域还没有一种理论能够解释这种现象。

为了弄清楚为什么有些狗直接就放弃了,赛利格曼精巧地设计了两个阶段的实验。

在第一阶段,A组的狗被背带绑住并受到轻微电击。它们可以用鼻子去按控制杆,让电击停止。很快它们就学会这样做了。B组的狗也是被同样的背带绑住并受到同样的电击,但它们无法让电击停止。这些狗只能忍受痛苦。C组是对照组。C组的狗被背带绑住,但没有受到电击。

第二天,塞利格曼进行实验的第二阶段。他将这些狗逐个放进一个叫作穿梭箱的装置里,这个箱子中间立着一块低矮的挡板。每只狗都被放到挡板的一侧并受到轻微电击。它们只需要跨越矮挡板跳到另一侧就能停止电击。

A组的狗(可以控制电击)和C组的狗(没有受到电击)很快就明白怎样跨越挡板,摆脱不适。但B组的狗(不能控制电击)则有不同的反应,它们躺下来呜咽啜泣,没有尝试逃脱。

塞利格曼等人发现,这些狗学会了无助,这一行为几乎摧毁了它们采取行动的干劲。此后,科学家还发现,猫、鱼、狗、大鼠、蟑螂、小鼠和人类都能学到这一特性。习得性无助就是将“做什么都没有用”这一想法内化,从而削弱一个人的掌控感

科学家们受到塞利格曼这一突破性进展的启发,但并不只是研究其他动物如何体验习得性无助,而是进行了数百项相关研究。这一领域的主要学者包括曾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的马丁·塞利格曼、密歇根大学心理学教授克里斯托弗·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和科罗拉多大学心理学教授史蒂文·迈尔(Steven Maier)。1993年,他们合著的《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一书对该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最完整的概述。

俄勒冈大学的研究生唐纳德·广田(Donald Hiroto)让一群人待在一个房间里,并放出很大的噪音,然后让他们学习如何关掉噪音。他们试着去按控制杆上的各个按键,但都不能让噪音停止,即不管怎么按都关不了。另一组人按对了按键,于是就能关掉噪音。还有一组是没有噪音的。

类似于电击狗的实验,广田把他的实验对象带到一个房间,让他们逐个把手放进穿梭箱内。要是他们把手放在一侧,那么恼人的噪音会持续。要是他们把手移到另一侧,那么噪音就会停止。

即使时间、地点和条件变了,但是此前无法让噪音停止的人大多就坐在那里。他们的反应和那些狗的反应一样,都不试着去终结这种令人痛苦的状态。此前能控制噪音的那些人则知道在穿梭箱中移动自己的手,从而关掉噪音。

众多科学家进行的相关实验也得出类似的结果。比如说,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的霍华德·泰能(Howard Tennan)和桑德拉·埃勒(Sandra Eller)与49名学生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的研究表明,人们面对无解难题时则学会无助。与面对有解难题的对照组相比,他们之后的表现较差

习得性无助是指失去了对不利事件的掌控感。或许维克多·弗兰克尔(Vicktor Frankl)的经历就是一个极为生动的例子。他是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也是20世纪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在《活出意义来》(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一书中,弗兰克尔描述了很多囚犯学会无助的那个时刻。在某个集中营里,警卫在囚犯入狱时就对他们说他们永远也无法离开这里。据弗兰克尔所说,那些相信这一说法的人很快就死了。在没有被杀害的同狱犯人中,那些不相信警卫的不详预言并坚信“这一切都会过去”的人则活了下来。然而,囚犯丧失希望的时刻就是他们起不来床的那天,而那一天就是他们的死期。

有无数人即使在绝境中也会想方设法地去抵御无助的情绪,并克服那些看似无法逾越的障碍。埃里克·韦恩梅尔(Erik Weihenmayer)生来就患有一种罕见的退化性眼病,13岁时彻底失明。由于他身患残疾,所以别人对他说他永远也做不到其他人能做的事。然而,韦恩梅尔拒不接受这种有限制的人生。在与失明抗争多年之后,埃里克学会欣然接受他的不幸,把这当作自己的一部分。首先,他加入了高中的摔跤队,当上联合队长,在所属重量级别中排名全州第二。接着,韦恩梅尔开始挑战攀岩——这项活动对那些视力极好的人来说都很困难。“我不会因为失明就不去做有意思的事情。”韦恩梅尔强调道。他接受了自己的不幸——失明,并将之变成自己的优势,利用自己提高后的意识,将鲜少有人能攻克的挑战拿下。1995年,他登上了20 320英尺高的北美最高峰麦金利山(M t. M cKinley)。1996年,他成为首个登上优胜美地国家公园(Yosem ite)酋长石(El Capitan)这座3000英尺花岗岩巨峰的盲人。在私立凤凰城中学任教的韦恩梅尔说:“失明只不过是件麻烦事。”关于登山,他说:“只是要找到另一种登山方式而已。”

习得性无助是阻碍赋能的明显障碍。毫无疑问,你一定知道自强不息的重要性。孩子要能够对毒品、性和虐待行为说“不”;家长要能够代表孩子行事,营造健康友爱的家庭环境,并引导孩子的健康成长;商业领袖要能够克服每天遇到的各种逆境;你要继续在人生的道路上攀登。习得性无助和赋能是两个互不相容的词。它们显然不能共存。患有习得性无助的人无法被赋能,而被赋能的人是不会遭受无助的。习得性无助是阻碍赋能的明显障碍,因此也是阻碍向上攀登的障碍。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可定义的思维模式,会破坏成功的所有方面

塞利格曼和德维克等人进行的许多研究指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就把无助感教授给他们。父亲为女儿包办各项事宜,不让女儿应对自己的难题,无意间就将无助感教授给了她;教师把成绩差归咎于智商或性格等稳定的特性,会让学生觉得很无助,而归咎于比较暂时性的原因(如努力程度和积极性)则比较好

有一种观点与习得性无助密切相关且从中演化而来,即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他归因或应对生活事件的方式所决定的。塞利格曼等人发现,那些认为逆境是持久的、内在的,并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也很普遍的人,更可能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而那些认为不利事件是外在的、暂时的、影响有限的人,则更可能享有从表现到健康等多方面的益处。

伊利诺伊大学的卡罗尔·德维克是情绪发展领域的一位世界顶尖研究员。她指出,将逆境归咎为稳定性因素(如“我是哑巴”)的儿童比将之归咎为暂时性因素(如“我没有很努力”)的儿童学到的要少。无助的孩子关注失败的原因(通常归咎于自己),而掌控型的孩子关注的是失败的补救办法。无助的孩子把失败归咎于能力不足——这是一种稳定的特性

在另一项研究中,德维克指出,在面对老师和同伴的批评时,女孩和男孩的表现大不相同。女孩更可能会受到具有永久性和普遍性的批评,如“你的数学不是很好”。而男孩受到的批评却是比较暂时性的,如“你没有集中注意力”。因此,女孩学会把失败归咎于永久性的特质,而男孩则学会把失败归咎于更为暂时性的缘由,如积极性不够。对于殷切教导孩子的家长和老师来说,这些都是有意义的经验教训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马丁·塞利格曼把这些不同之处称为悲观与乐观。若一个人认为逆境是永久的(“这永远不会改变”)、普遍的(“我会把所有的事搞砸”)和个人的(“这都是我的错”),那这个人就会拥有悲观的归因风格;若一个人认为逆境是暂时的、外在的和有限的,那这个人则拥有乐观的归因风格。


乐观与悲观的归因不同

塞利格曼等人指出,解释风格或者说归因风格,也就是如何应对逆境的方式,在很多领域都是预测成功的因素。塞利格曼等人进行了一项历时五年、涉及数千名保险代理人的研究,发现较为乐观的代理人卖出的保单更多,而且也坚持得更久。乐观的销售人员的销售额比悲观者的高出88%,而悲观者选择放弃的概率是乐观者的三倍,不管天赋如何都是如此

通过最大规模的追踪研究,塞利格曼和乔治·维兰特(George Vaillant)指出,乐观应对逆境的人比悲观应对的人活得长

梅勒妮·伯恩斯(Melanie Burns)和马丁·塞利格曼(均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指出,人们解释或应对不利事件的方式会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得以持续(但是,借助本书提供的工具可以忘记旧有习惯并得到永久的改善)。通过对年长者的日记进行创新性的分析,他们的研究预测出人们在一生中会如何应对逆境。结果表明,有些应对方式保持了52年之久。

根据马丁·塞利格曼、克里斯托弗·彼得森、史蒂文·迈尔、卡罗尔·德维克和受这些人的作品启发的数十位研究者所做的研究,我们得知如下通俗易懂的结论:

1.习得性无助解释了为什么有很多人会放弃;习得性无助是阻碍赋能的明显阻碍;

2.一旦习得,人们就很容易为自己的无助感找理由;

3.人们可以对无助感免疫;对无助感免疫的人永远不会放弃;

4.抑郁情绪高涨是因为习得性无助的盛行;

5.乐观者与悲观者面对逆境时的反应完全不同;乐观者比悲观者的销售业绩更好、表现得更好、坚持得更久、活得更长

6.男性和女性受到不同的教导,因此在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有所不同;

7.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来改进应对逆境的方式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923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154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775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960评论 1 29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976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972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893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709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159评论 1 30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400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552评论 1 34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265评论 5 34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876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2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701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552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451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