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初有幸在南艺电影馆看了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的点映。放映厅不算小,来的人很多,挤满整个屋子。因为不是阶梯式座位,坐在后排,电影有些被阻挡。尽管如此,这部黑白色带有民国风慢节奏的电影吸引了我,感到耳目一新!
影片结束后,导演梅峰老师和影片中秦妙斋的扮演者张超来到现场,讲述影片创作理念,回答观众问题。我因为有事,没听完答疑,匆匆离去。
时隔二十天机缘巧合,读到梅峰老师编著的《不成问题的问题》,弥补了心中的遗憾!这本书集合了导演、编剧,摄影、美术、造型、录音等影片主创人员的创作思想和创作过程,以及原著小说和改编剧本的完整版,又收录三家媒体对导演梅峰的访谈,清晰完整再现了一部小说,如何从文学艺术过渡到影像艺术的全过程,为读者研究电影,了解电影,提供了许多详实的资料。
《不成问题的问题》是老舍先生在1943年写的一部短篇小说,讲述抗战时期的重庆有个树华农场,物产丰富,天时地利,却在管理人丁务源的带领下年年亏损。小说围绕农场亏损的现状,讽刺主任丁务源不经营生产,只经营人脉,新任主任尤大兴重视生产管理,却最终被迫离职的事实。
丁务源和尤大兴不同境遇的对比,隐喻了在中国,“决定一个人生存状况的,是人情关系,而不是才能、业务,或学识;一个人只有处事圆滑并拥有强大的社会人脉关系,才可以在社会上寻求一席之地,否则,一切努力都只会是徒劳。”
梅峰导演是北京电影学院的老师,从事外国电影史论的教学,也从事编剧方面的教学工作。
北京电影学院的博士生导师钟大丰评价梅峰:“当今为数不多的能够把学者和艺术家两种身份较完美地结合于一身的电影人。”
影片《不成问题的问题》完美诠释了钟大丰教授的评价。
梅峰导演给影片定位是诗意的文人艺术电影,所以他主动限制自己使用今天的电影技术。他说:“镜头特漂亮、正反打弄得特准,控制观众的视点,通过音乐时时刻刻暗示观众,调动他们的情绪。今天的技术都能做到。我们放弃这套东西,大家就看看到底这个故事本身有没有趣味吧。”
1、一个褪去色彩的影片
这部电影给我的第一感觉——画面素雅清淡。整部影片用黑白灰来呈现,虽是黑白片,但不是对比度强烈的黑与白,是如中国山水画那种写意的色调,颜色清淡,黑色饱和度低,灰色较多,画面上像浮着一层雾气,有一种若有若无的情思在其中流动!
老舍先生的小说发生时代背景是民国,一个距离我们很近又很远的时代,如何把握这个时代的真实感和距离感,导演和主创人员参考大量民国时期的资料,确定用黑白作为民国的色彩,因为采用“黑色电影”的艺术方法,可以写意的表达出影片中虚化的民国,同时中国传统的东方美学也在这一黑一白之间表现出来。
2、一个褪去声效的影片
这部电影的节奏缓慢,人物行事慢,说话慢,没有强烈剧情冲突,没有惊心动魄的声音特效。这和当下影院里流行的商业片形成鲜明对比。静,不闹腾!是这部艺术影片最显著的特色!
录音指导郑嘉庆在回顾创作思路时说他第一次和导演梅峰老师沟通剧本,希望影片的声音风格是什么样的?梅老师回答非常简单、直接:“我希望这部影片的声音很干净,不要过多的修饰,最好能有一些符号性的表达。”
导演梅峰之所以定这样基调,因为他读懂了老舍!老舍一直在用局外人的身份写他笔下的丁务源和尤大兴,他要做的就是讲故事,用白描的手法去呈现,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其个中是非曲直,作家并不表态。所以梅峰在评价老舍作品时,说了:“这部电影的基调,就是在哀其不幸的感叹里,有悲伤和同情”。
影片从头至尾都是采用自然环境的声音,渲染气氛,尽量减少音乐的使用带来的主观诱导。
3、一个褪去核心角色的影片
原小说以农场主任丁务源、全能艺术家秦妙斋、新任农场主任尤大兴,三个男性角色为中心展开叙事,用物产丰饶的农场经营状况为主线将三个人串联在一起。改编的剧本在结构上和原小说一脉相承,在人物塑造上,细化了原小说中面貌不清的股东,增加了许老板、佟老板、三姨太和佟逸芳等角色。
电影是一场三幕剧,每个角色都在自己的舞台是主角,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情呈现自己独特的精神特质。创作者想表达,这就是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呈现,没有黑白、好坏之分,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宿命,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辛苦!
2017年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揭晓“天坛奖”,《不成问题的问题》成为获奖的唯一一部中国影片。饰演丁务源的范伟获得最佳男主角奖,编剧梅峰、黄石获得最佳编剧奖。范伟还凭此片获得第53届台北金马奖最佳男主角。
这些奖项论证了真正有艺术生命的影片,尽管褪去一切光华,依然可用它素朴的本质去博取观众的认可!
影片的摄影指导朱津京在书中说,拍摄时“始终秉持着扑面而来的真实感”。没错,尽管南艺电影馆的观影环境不是最佳状态,但是范伟饰演的“丁务源”,已经在那个雾气浓浓的清晨,带着草木的清香和鸡鸭的鸣叫,从银幕中走来,走进我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