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醒来,打开微信,就看见梁老师5点多发来的一条信息,是转发的“河南杏坛网研社教育评价项目组招募新成员”的招募令。我打开仔细阅读了一遍,好专业的学习和成长,有点心动,又怕自己做不好,犹犹豫豫一天过去了。
招募令里写的十分明确:学员制定三年成长规划,每月阅读一本专业书籍,读书感悟每月两篇,开展线上读书分享和线下论坛等等。我忽然觉得自己做不到,学校两个班的语文课,回家接送两个孩子,外加辅导作业,还要做家务,每天一篇日更,抽空也想看两眼自己喜欢的书,这些已经占据了我几乎所有的时间。
我又一想,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的。梁老师每周读一本书,参加那么多场读书分享,还参加杏坛网研社的研讨,还要每天日更,还能抽出两三个小时锻炼身体,有时候还会应邀去做培训……她的时间就能怎么分配得那么有条不紊?我怎么就不行?还是因为我浪费的时间太多了,若是我也不停地挤时间,报名这个杏坛网研社教育评价项目组或许也不成问题,正好我在专业成长方面特别欠缺,跟着团队学习,是不是成长更快?
我想成为更好的自己,但什么样的自己才是更好的自己呢?摸摸自己仅剩的那一小撮头发,再看看镜子里翘起来的一两根白发,忽然又泄气了。我这个人心眼儿小,装不下事儿,但凡有点小事就睡不好觉。若是报名了,万一该读的书读不完会睡不好,该写的读后感写不出来会睡不好觉,写的文章互评时被批评得一无是处会睡不好觉,就我这记忆力和脑容量,能承受起这些压力吗?想想那个前段时间因为劳累过度猝死的38岁的杭州二胎妈妈,感觉还是保命要紧。
龙哥不是一个自律的人,明年就要初三了,很关键的一年,我若是陪伴不到位,他再考不上高中咋办?这个我赌不起。虽说学习是他的课题,我要尽可能地让他自己负责任,但在这个人生关键的十字路口,我若是不起到监督作用,害怕将来落埋怨啊。《家有儿女》中的刘星不就对他妈妈说了这样一句话吗:“我那时候小,不懂事,你为什么就不知道逼我呢?”
每个人的精力不一样,别人能做到的我不一定能做到。虽说人往高处走,但我可能体力不支,爬不上去。
好吧好吧,先这样吧。人哪,不一定往高处走,也可以往四处走。人不能一直做正确的选择,偶尔也要做一些喜欢的选择,与其成为更好的自己,不如更好的成为自己。纵你阅人何其多,再无一人恰似我,胸中自有青山在,何必随人看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