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的各个阶段,有形或者无形地,我们总是有一个导师的。上学的时候有老师,科研的时候有学长,工作的时候有前辈。他们教会我们知识,指导我们技术,或者传授我们工作经验,甚至,是生活的技巧。
我读书的时候,是在一个院士的实验室做硕士。实验室有钱,学生很多。导师人很好,亲力亲为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可是,一个人,即便竭尽全力,也总是亲疏有别的。要知道,实验室也是战场,导师给谁更好的课题,更多的资源,让谁去参加国际会议,对任何一个小硕士,甚至博士来讲,都是关乎存亡的事。
我想强调一下,这里的亲疏,说的不是个人关系的好坏,而是工作关系。私交只能让你在条件相差不大的前提下有些许优势。一个有作为的老板,即便是不会冒风险,把重要的事情交给他眼中能力差距太大的人呢,即便你们的私交再深。这种好的工作关系,就是器重。
所以,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得到导师或者上司的器重,都是关系我们自身的大事。但如何适当地展现自己,不泯然众人,不锋芒太露,都是值得好好研究的课题。
很多时候,我们会在私底下抱怨,某某能力明明不怎么样,却一直被老板器重。
其实呀,老板不是在我们身边工作的同事,他没有时间没有方式,那么具体地去考察你的工作能力。
后来,我在研究中带了一些硕士和博士生,这种导师视角,让我发现,的确有一些学生,总能能让你更愿意教他/她、指导他/她、给他/她机会,让他/她锻炼。我总结了一下,发现那些能让人器重的小孩子,总有几个相似的特点。
(一)聪明
不得不承认的是,所有人都喜欢聪明的人。但这里说的聪明,不是耳聪目明、眼疾手快,而是一种睿智。睿,深明也,是一种洞察力。也就是深邃、明智、有见识、有远见。
那么,如何让导师觉得你是一个睿智的人?
I. 首先,就是领悟力。往往,我们对一个人聪明与否的第一判断,就是他是否能迅速地理解我们所表达的意思。
有的人天生就有比别人强大的领悟力,这种我们暂且不谈。
如果你的领悟力不算太好,别人教你的东西、传达给你的内容,你需要时间消化,那么最好的提升办法,就是提前预习
。
像我们小时候学习一样,预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快的解决困惑、理解课题。工作中,向身边的同事打探,了解自己不了解的工作,就是一种预习。当然,工作中的竞争不可避免,难免有些不友善的同事。所以,我建议,请教要光明磊落,打探要旁敲侧击。迂回,也许是避免尴尬的好方法呢。
II. 接下来,就是思考力。思考是一个独立的过程,所以展现思考力需要创造机会。
学习和研究中,尤其是新人,展现思考力的最好办法就是提问。不管是讲座还是报告,提前预习后准备一两个小问题。即便是问题有瑕疵,也不妨碍你怒刷了存在感,又展现了自己思考力,在导师心里,你已经脱颖而出了。
职场与校园不同。在工作中,步步为营,当然不可能盲目提问。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请教。如果有机会,向你的前辈,你的上司,请教他们对他们所擅长的方向的看法,比如经济环境,比如社会保障。多数人都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看法,而我们要做的是在这些分享中体会他们的观点,合适宜的加入自己的看法,看法要精准,点到即止,切忌口若悬河。
需要注意的是,请教的问题最好要有意义。除了工作需要外,最好不好请教工作的细节。另外,问题要避开与自己工作相关的问题,比如工作的细节会让人觉得你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关于自己或对方职位或公司的问题容易让人觉得你动机不纯。
(后两步,待续,请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