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理论:人是认知的吝啬鬼,当找到一个还算说得过去的理由之时,就会自动停止寻找更深层的原因,以节省自己的认知能力。
这也就是我们当考试不理想时,想到的是某某的爸妈是老师,而我出生普通家庭,爸妈都是农民,从小的教育就被别人拉开档次,考成这样不能怪我
这也就是,当我们进入大学看到同班学生才艺满满,而自己只会念书读课文时,说出:那是他爸妈有先见之明,真好,不向我爸妈一样,从小就让我死读书,也不培养我的兴趣爱好
这也就是,当身边人创业成功后,大多数人发出的感叹是他爸妈有钱,他家里人有创业头脑等等等等一系列恶性吐槽循环模式
当一个人开始无条件地相信命运与阶级,他就无法再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当他找到了替罪羊,就不再会反思自己是不是努力的方法不对、程度不够,而是感慨于命运的不公与起点的不平等。
即便是天降一副好牌,他也依然会作出一手好死,然后感慨:这都是命啊。
出身诚然无法改变,但每个人至少还有一次机会,通过改变思维方式来改变自己生活的那个世界。
《成功,动机与目标》一书中,将人的心智模式划分为“成长型”和“僵化型”。
具有成长型心智模式的人,相信人的能力、性格乃至生活轨道都是可以改变的,所以他们往往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雕琢自己的人生,取长补短,不断学习,始终对新鲜的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不抱怨命运,也很少盲目攀比,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不足。
相反,人的心智模式一旦僵化,就会将自己生活中的过错一股脑地推给命运,将之当作一个强大的假想敌,又在一次次的畏缩和失败中,一步步坚信人生由天定的观念,看不到前路和未来,抓不住契机和转机,满眼只剩人生的不公平。
与其说我们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还不如说我们是生活在对这个世界不同的理解里。你如何理解,就如何行动,你如何思考,就如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