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今天读了李笑来老师的有关于跨界成长的文章,感觉受益匪浅。之前自己一直有一个矛盾,就是自己是应该成为一个在某个专业某个领域专研的非常深入的专业型人才,还是应该去汲取更多的学科,更多维度的知识而成为一名通才。也曾经查询过很多资料,读过相关的文章,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是在人为,当任何一件事情乘以12亿这个巨大的基数后,即使稀有的小概率事件也会有无数的鲜活的案例摆在你的面前,这个问题也是一样,成为专才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都有很多,各自有各自不同的故事,而通才方面的案例同样不胜枚举。
今天李老师提出了一个有趣而又很深刻的观点是跨界知识与知识、技能之间存在乘积效用,也就是如果你具备A\B\C\D四个学科和维度的知识,即使的的每科的知识水平或者技能都是50分,那么你的知识、技能如果量化,其总效能就是50*50*50*50=6,250,000,这已经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而如果你仅仅具有一方面的知识,那么你的最高分也不过100分。两者差距之巨大,让人难以想象。当然这种计算方式未必准确,而且也势必有夸张的成分,但是其反应出来的一个当时的社会现实时,各个学科的知识都在融合跨界,而演化出了新的学科、新的理论体系、新的思考维度。而且当今著名的学者,企业家,设计师无一不具有多个学科的充足知识储备。因此,如果只埋头钻研一个学科,一项技能,无异于坐井观天,无论是思考问题的角度,还是对既有现象的解释,以及对于方法论上面都会受到约束和桎梏,也就不可能有更多的提升空间。
更进一步讲,现在一种比较理想的知识结构是山脉型的知识结构,有一门主要的学科或者专业技能我们要不断精进,做到的70-90分,高于同行业的80%的从业者,好比一座山脉的最高峰,而其他的知识,做到30-50分,了解基本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能够在遇到涉及到该门专业的时候应用本专业的知识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同时具备进一步深入的学习能力就可以,这就是一座连绵起伏山脉的其余组成部分,山脉间交互相通,结合成一个整理。这样就是有力量的知识架构。
其中有一点特别重要的是,对于其他知识的学习一定需要非常努力非常用心,虽然不用达到那些专业的高度,但是需要掌握最核心的概念,核心思想以及基本的方法论,这就要求不能仅仅草草这门学科的两本书就完事大吉,而是需要真正的投入时间投入精力去学习,像是肯一块骨头上的肉一样,要把学过的每一个缝隙的小肉丁都吃到。另外一点就是知识的结构非常重要,通过这一个月以来对于JAVA数据库部分和API部分知识的学习,我深刻的理解了结构的力量,凡是我已经整理成结构图画在本子上的章节,无论是对知识的理解深度还是在后来复习时候的回忆比例以及回忆的难易程度都比没有这样结构化整理的章节要优秀很多。所以在学习任何一面知识的时候,利用结构的力量和方法论,不断总结不断梳理知识结构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的方面就是概念,对有一个新的名词,一个新的概念去记忆理解概念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平常我们犯下的许多错误,出现的很多漏洞,都是因为概念不清造成的,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如果一个词的词性不明,不过对于各个词的类型可以如何使用的概念不清楚,那么必然会犯下各种各样的低级错误,而且没有办法在今后避免,只有当概念清晰了,这些错误才能从源头避免,是相信概念去系统的解决问题,还是靠语感上几年时间的日积月累去追求语言惯性上一气呵成,其孰高孰低可以一目了然。
最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REVIEW, 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我是不喜欢REVIEW的一个人,之前记过的很多笔记,总结的很多东西往往记过之后便不再看。通过近一段时间的学习整理,发现人的遗忘力真的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对于JAVA中的知识我算下来从记笔记到整理后后期画结构图,算下来有两到三遍的整理,但是在1周之后去回顾前一周的知识发现只有模糊的记忆,绝大多数细节都无法回忆起来。从这里面不难发现,知识要一遍一遍的记忆,然后再忘记,然后再记忆,再忘记,这是一个反复博弈的过程,所以前期的整理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第一步走得再华丽在潇洒,后面止步不前,依旧无法到达终点,所以对于学习的知识一定要不断的REVIEW才能够逐渐逐渐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
所以,把自己的主业做得更好以塑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去用心学习更多学科的知识,相信历尽岁月的铅华不断积累不断实践,终究会得到更理想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