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有“三低”,即识别率低、治疗率低、规范治疗率更低。
公共卫生专业的一道研究生考试题:
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位居首位的是()
A.心脑血管疾病;B.精神障碍;C.恶心肿瘤;D.呼吸系统疾病
答案是:B。应该超乎绝大多数人的认知。
疾病负担(burden of disease)是疾病(disease)、伤残(disability)和过早死亡(premature death)对整个社会经济及健康的压力,包括病伤的流行病学负担和病伤的经济负担。疾病负担是国际公认的用于评价疾病造成损失的评价指标。
精神疾病占所有疾病负担的14.3%。世界卫生组织(WHO)2001年发表的报告中指出,抑郁症是全球第四大疾病负担的疾病,预计到2020年可能会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疾病负担的疾病,现在是2024年了 。
疾病负担如此高的疾病,可在中国识别率仅有30%,治疗率不到10%,规范治疗率可想而知。
精神疾病中的重型精神疾病,因为其言语、行为的显而易见的异常,一发病即被识别,但这部分病人往往缺乏自知力,并不认为自己患病,不会主动就诊,一般需要监护人同意下的强制治疗。
为什么抑郁症这么难于识别呢?
一、抑郁症没有生物学标记物,这是最关键的。这只能寄希望于脑科学的发展。
二、抑郁症的症状变化多端,千姿百态,由轻到重,难以捉摸。
抑郁症是一种疾病,是一种大脑的疾病,而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心肝肺肾等等器官都受大脑的支配。
想一想吧,司令部乱了套,它所支配的各个器官的功能也就紊乱。如果支配心脏的神经功能紊乱,那就会表现出类似心脏病发作的表现,如心慌、胸闷、气短、胸痛等等;如果支配胃肠道的神经功能紊乱,那就会表现出类似胃肠带疾病的表现,如嗳气、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等;如果支配周围感觉的神经功能紊乱,就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疼痛,其特点是游走性、钝痛等等。
我们往往认为的抑郁症状,如失眠、唉声叹气、情绪低落、记忆力减退、敏感、心悸不安、疲乏疲惫等等,只是其症状之一部分。一个普通人,就算是一个大学生,对抑郁症复杂的、心身混杂的症状也难以梳理表述清楚。
但一个人患了病,总要到去看医生,但现在医院专业划分越来越细,什么心内科、消化内科、胃肠外科、呼吸科、神经科……,看医生就要选个专业去挂号,而情绪问题难以表达,所以,病人就选择一个容易表述、容易接受、自己感到最突出的症状去挂号就诊,结果大多数的人病人去了心内科、消化内科、神经科、疼痛科等等,主动去精神科就诊的少之又少。
就算病人认识到自己是抑郁或焦虑的问题,去找专业的医生就诊也很难。我们国家在很早之前跟着老大哥学习,把精神病院、传染病院、结核病院等等都单独分出去了,在荒郊野外,与综合医院分离。精神科医生和综合医院的医生老死不相往来,互相隔膜。综合医院没有精神科、没有精神科执业医生。去郊外的精神病院看吧,还要偷偷摸摸,怕人看到,哎!难!
这几年好一点了,综合医院逐步设立了精神科,培养精神科医生,但路漫漫兮。精神病院也都改名叫精神卫生中心或临床·心理中心,亲近大众,减轻患者的排斥感。但中心的医生因为多少年来主要以看精神分裂症等重型精神病为主,对于像抑郁症这种精神情绪症状与躯体症状混杂的病也相当陌生。结果呢,可想而知。
还有一些病人,因为“病耻感”而不去就诊,那就不可能识别和治疗。总而言之,杂七杂八,识别率现在号称30%,那是肯定也不到的。大家闭上眼想一想,你身边的三甲大医院,有几个精神科医生?有病房吗?那可是一年几百万的门诊量的医院,能到30%?
三、医学教育的缺失,精神专业在医学教育中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医学本科教育5年,精神卫生专业是边缘学科,顶多见习的时候到精神病院或精神卫生中心看看热闹,从临床实习开始,所跟着的老师没人知道抑郁症。硕士、博士,那更是钻到针眼里了,钻研的又细又深,对于抑郁症这样的心身复合疾病,视而不见。
言而总之,从医学的教育、到医院专业的设置、人才的培养、再到疾病的特点,抑郁症都被忽略了。抑郁症的疾病负担竟然居于第二位,大隐隐于市的抑郁症破坏力爆屏!
但抑郁症又是一个治疗回报率很高的疾病,一个癌症的病人,花了几十万,还是over,一个抑郁症病人或许只需几千,一条生机勃勃弄生命再度焕发。
任重道远,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