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的一天一夜特别长。
在还没有上小学的时候,白天和夜晚都好长好长……
白天,整天的和小伙伴们在外面疯玩,有时候都忘了回家吃饭,家长就到处找我们,喊我们回家吃饭,吃完饭接着又跑出去玩,玩不尽兴不会回家,即使天黑了也不愿马上回家,或者回家来,风风火火的吃完饭又摸黑出去玩了,直到乏困的快要睡着在外面了才跑回家睡觉,特别的洒脱。
夜晚,吃饱喝足了,玩累了,躺下来不到五秒钟就睡着了,夜间发生的事情跟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想和大人们一样做个梦都很难实现,一觉睡到自然醒,揉揉惺忪的睡眼,乐呵呵地又出门找伙伴们玩去了……
上小学了,感觉一天一夜没有那么长了。
白天好像还是那么长,能做好多事情呢。清晨,不能再睡到自然醒了,被早起干了几个小时家务活的家长叫醒,迷迷糊糊地背着书包上学去。要走,好远的路才能到学校,到学校了,上午和下午各要上四节课,除了体育课,就是语文,算术,还是语文,算术。直到小学高年级的时候,一周内下午才增加几节画画和音乐课,中午放学回家吃饭,下午再走,好远好远的路去上学。
应该和现在一样,一节课四十五分钟,但总感觉一节课好长好长……
语文课堂上,老师讲完课,课堂时间就能写完练习题,还能背会课文和默写生字。偶尔,老师还会组织同学们一起做游戏,活跃一下气氛,大家都很开心,同学们更加喜欢上语文课了。
算术课堂上,老师讲完课,我们还有时间自己做一遍例题和练习题,之后还能做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包括预习第二天的学习内容。
不论是学习效率高的还是学习效率低的同学,都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下午放学,我们不再像中午放学那样急匆匆地赶回家了,三五成群的在路上,边走边打闹嬉戏。时不时的还停下来,踢一会儿毽子,跳一会儿皮筋、跳绳,或者是玩一会儿“羊骨节”儿。从学校到家的漫长的距离弥补了我们因在学校学习而耽误了玩耍的时间。上学和玩耍两不耽误。
小学阶段的夜晚,相对短了许多,总感觉睡不醒。晚上,吃完晚饭,如果不出去玩,即使是在家玩也玩到很晚才睡觉。每天,不在家长的三番五次催促下,是不会睡觉的,总是,东磨磨西蹭蹭的,好像耍个通宵才是我们童年时代该有的状态。
上中学的时候,感觉白天和夜晚的时间都比小时候短了,似乎一个昼夜没有二十四小时了。随着课程的增加,越来越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够用了,每一门课都有好多好多的东西需要翻阅到,需要牢记在脑子里。好多时候,老师讲过的内容还没有消化,又该讲新的内容了,恨不得将自己吃饭睡觉的时间都用上,可惜,又不能不吃饭不睡觉,所以,结果很狼狈。
在自己长大又不想长大间挣扎着,因此,更加怀念小时候,轻轻松松地完成家长和老师交给的任务之后,就可以忘乎所以的嗨起来。
结束了学生时代,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有些放松自己了,没能好好利用自己的时间来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虽然本职工作的理论业务和实操技能没有难倒过自己,但是,对自己特别不满意的是:工作没有做到很出色就稀里糊涂结婚生子了。
工作还算在自己的能力可控范围之内,这个时候就不得不把很大一部分时间、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了。
好在还年轻,在亲人的帮助下,操持家务,养育孩子自己的精力还允许。培养孩子二十年,这个过程说艰难也不难,说漫长也不长,累并快乐着,
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懂事,一年比一年成熟、优秀。看着亲人们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安慰。
这二十几年来,我对“时间”的长度没有那么深刻体会,没有童年时的“富裕感”,没有青少年时的“只争朝夕感”。比较强烈的就是“时间宽度感”。这个二十年,很充实,很有价值,这是我一生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我没有虚度,也是我的前半生很有纪念意义的时期。
孩子上大学了,在家吃住的时间少了,学习、生活不用我操心了。应该说,我有大把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了;然而,我感觉,现在的时间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过的快了。好像现在的每一个小时都不足六十分钟,甚至不足三十分钟。
我不知道这个现象有什么合理的解释,总感觉是我自己丢了时间,又不能察觉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状态下就把这么宝贵的时间给丢失了呢。
时间过得“飞快”,虽然这是小学时期写日记常用的一句话,但却是我现在最大的感触,真的一点都不夸张,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这段时间里好像什么事儿都还没有做呢就一天过去了,非得要打乱自己的作息规律,熬夜晚睡才能完成当天的计划,才能感觉到这一天才算得上是正常的一天,这一天才有产生效益。
但愿,这神速的“时间”放慢点脚步,让我们好好欣赏沿途的美景,让我们实时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
说不清,道不明,到底,先是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还是,先是“时间”飞速运转了?总而言之,不单纯是,我害怕我的年龄和时间赛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