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是一种尊重,即是告诉对方你收到信息,也告诉对方你的人品。
其实有时候你收到别人的信息不会马上回复,或者你回复的不一定就是“收到”两字,哪怕你回复对方简单的“好”,或者“OK”都会显示出你的人品。
上周末是西方传统的圣诞节,按理说这个西方的节日和咱中国人没有什么关系,可偏偏有些小年轻热衷于此,为防止出现去年圣诞节后请假人数过多的现象,今年特地在平安夜那天公司就发文严厉禁止借洋节请假,同时要求员工淡化节日气氛,为公司提前完成年度任务做最后的冲刺。
小高是公司办公室文秘,接到老板通知立刻就打印文件下发执行,同时给那些在外面跑业务的人发信息告诉他们公司的文件精神。为此她还特意在微信后面叮嘱“收到请回复”。
在外跑业务的人陆续的回复,但仍然有几个人在下班之前没有回复信息。小高很着急,无奈又发微信给他们,同样在微信后面叮嘱“收到请回复”。可15分钟内还是有四个员工没有回复。小高只好在回家的路上给他们打电话,结果一个说没有开流量自然看不到信息,另外一个告诉小高他看到了信息觉得没有必要回复就没有回,在电话里还觉得小高有些小题大做,第三个说准备晚上再回复她,最后那个个电话就打不通。
第二天公司办公室员工都来了,小高心里的担心全消除了。用她自己的话说“通知这样的事情虽小,也没有技术含量,简单可考验人的耐心。”
隔着手机,我们永远不知道对方的等待有多着急。所以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下,要是你是哪个发信息的人你面对别人对你忽视怎么想?
重大事情要求通知到人头上,你会选择怎么做,微信还是直接打电话联系呢?当然这个事情因人而异,但无论是你打电话也好,还是发信息也好,对方不在线或不回复你是否也会焦虑和急躁呢?
“收到”就两个字,花不了你几秒钟,就是再忙你回复一个“好”也可以,至于流量的花费可以忽略不计的。收到信息回不回意义截然不同,你回复了,是一种证明和对人的礼貌。
“收到”是种相互尊重,是将心比心的彼此。是对别人工作的支持也是你人品的体现。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细节决定成功”或者“细节决定命运”。可有些人往往忽视那些细节,总认为做事情要以结果为目的,执行过程中的细节可以忽略,其实这是不对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是这个道理。
“收到”是一种承诺,以前在西方国家有一种精神叫“契约精神”其实这种精神是现在中国社会很缺乏的,你要是具有“契约精神”相信你的人品一定不差。
邻居大姐在邮局工作,每天要接收很多包裹,报刊杂志,信件之类的东西。每次接到外地来的包裹,她都会按照上面的地址和电话联系对方,通知对方来领走东西,有时候电话打不通,她会用自己的手机发信息给对方,通知他到某街某号邮局领从哪里来的东西,一个都不能拉下。
“其实我也不想发信息,有电话打过去多方便,可有些人的电话就是打不通,只有多发信息来提醒他。”
还好,有些人看到邻居大姐的信息后终于来领东西,面对大姐的诘问,他们好像协商好一样,“哎呀,没有接到你的电话,倒是看到你的信息,反正要来取,回不回信息结果都一样。”
面对这样的人,大姐只能自我安慰自己,“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不回复信息可以认为没有收到我的信息,就是说哪天想起来了就过来领,没有想起就在我这儿保管,反正你也不会退回原地去,都是成年人了,怎么就不知道相互尊重呢?”
“收到”两个字虽然简单,却是体现一种“契约精神”遵守这种精神,是有责任和担当的表现。
“有契约精神”的人,人品不会差。因为能力决定你走多快,人品决定你走多远。
“收到”这件小事,做起来没有那么难。
别人通知你一个事情,回复一下“好,”“可以”,“同意”,“收到”,“OK”等都可以,收没有收到不要紧,收到一定要回复。
别人问你一个事情,你知道愿意回答就回答,不愿意也可以拒绝,但不要对别人的信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别人邀请你赴宴,想去就去,不想去直接告诉对方,别装作没有看见信息等别人电话找过来你在解释,无论如何月解释越黑。
别人发信息和你聊天,你不喜欢他不想和他聊天你可以告诉他你正在做事,不能聊天。
你人机分离,当第一时间看见有未回信息时一定要及时告诉对方你刚才在忙,才看到信息,千万不要沉默以对,对迟滞的信息要礼貌性的回复别人。
人品好,有教养的人处处会让别人感到舒服,因为这个世界的每个成功都是包含在众多的细节里面。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成功,15%依靠的是他的专业技术,而85%是要靠他的人际关系和做人处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