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不小心把牛奶弄洒了,他心里很害怕。这时妈妈过来了,看到洒了一桌子的牛奶,就勃然大怒,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小心,刚擦干净的桌子,让你弄的一团糟。这么大的孩子,连杯牛奶都拿不好,还会干嘛?”说着顺手收拾一下。小明羞愧的低着头,两只手紧紧的攥在一起。
这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一幕。
我们总认为:人要先受到伤害,才能更有收获。这种观念在我们的文化里根深蒂固,我们必须通过伤害孩子来教他们分辨对错。也就是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我们让孩子为他们的错误行为付出了代价。也就是把后果强加给孩子,往往会导致反叛,戒备,恐惧。下次再发生类似的事情时,他可能会撒谎,推卸责任,对于这些事情束手无策。我们的目的真的是这样吗?
错误是一个不可逆的行为。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我们要让孩子把错误当做学习的机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责备孩子。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们该如何做呢?
1.积极叫停,给孩子和家长一个“冷静期”。
当我们心绪烦躁时,我们的“原始脑”开始工作,我们的行为不受理智的控制。这时我们的行为和孩子并没有多大差别。我们需要给孩子和自己一个冷静期。让彼此的情绪恢复正常,然后心平气和的处理。有时,我们做完一件事后,心里追悔莫及。这就是我们在“原始脑”下执行的命令。给自己和孩子一个冷静期。
2.引导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当家长和孩子都冷静后,孩子也愿意和家长交流,可以尝试引导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首先,让孩子描述自己当时的感觉,并对他当时的感觉表示理解;孩子有被理解的感觉后,就愿意和我们交流听从家长的意见,我们要引导孩子找到问题的原因;接着引导孩子思考解决当下问题的方案。
对于文章开头的场景将是另一番画面。妈妈和小明冷静后,妈妈说:“孩子,妈妈之前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妈妈相信你不是故意的,也知道你当时很害怕。”小明认同的点点头。接着妈妈引导小明找到问题的原因。对于桌上一片狼藉,妈妈引导小明:“我们一起想办法把这里清理干净吧。”小明努力的思考,最后,用海绵和毛巾把牛奶弄干净了。
这样我们就教给孩子生活的技能,并且为孩子提供了发展他对自己能力的感知。孩子遇到这种情况,就能解决,而不是束手无策。
错误是学习的机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不要以“爱”的名义,绑架孩子,把后果强加给他们。抓住错误的机会,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对孩子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