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暑托结束布置这两周任务时,心里是揣着几分笃定的。一周实践,一周作业,节奏不算紧张,想着足够孩子们沉下心来完成。今日学生返校,这份笃定便在检查中慢慢有了更具体的模样。
先查古诗文背诵,两周不过两篇的量,原以为是手到擒来的事,结果却未能全员过关。总有几个孩子背得磕磕绊绊,甚至要旁人提醒才能续上。再看下午收上来的随笔本,一周的任务量,多数同学能按要求写满字、表清意,可翻到某些本子时,还是会撞见敷衍的痕迹——字迹潦草如飞,内容空泛如水,篇幅兔尾巴长,仿佛只是为了交差才匆匆落笔。
倒是那些完成得好的孩子,细看下去,大多是平日里就被称作“优秀”的学生。他们的背诵流畅自然,带着对文字的熟稔;随笔里有观察到的落叶,有读到的故事,甚至有对一道难题的较劲,字里行间都是认真的分量。
这场景忽然让人明了:我们总说“优秀的孩子才做得好”,其实倒过来想或许更贴切——是因为他们先做到了“做好”,才一步步靠近了“优秀”。不是天赋异禀让他们从容,而是对待每一件小事的踏实,让他们在日积月累中,慢慢与旁人拉开了距离。
两篇古诗的背诵,一周的随笔,本是微小的试炼。可正是这些微小里的态度,藏着走向优秀的密码。今天的检查,与其说是验收成果,不如说是再次确认: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便是优秀最实在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