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外婆家住过两三年。
外婆家在大山深处。我们家已经是个十八线小县城了,去外婆家还要再转两个半小时班车,再步行一个小时。
我刚从东莞转学回去,东莞的学校,又高又明净,有大片的荔枝林,还有两个大游泳池,早餐吃豆浆和豆沙面包,午餐有炸鸡翅。去了外婆家,上的是希望小学,我后来才在政治书上知道原来这不是我们学校独有的名字,一类学校统称为“希望小学”。学校里常年的菜是老南瓜和老冬瓜,有时候是面条。那时候在我看来,能从家里带菜来的同学,就是有钱人了,有人带的咸菜,有人带的是家里用油辣子炒的肉。我外婆做菜是很让人伤心的,再加上她很省,所以我是从来没有带过菜的,就连“麻辣鲜”都没买过一包,只能望菜止饿。
因为物质贫乏,吃到什么都觉得珍贵。外婆带我和姐姐去深山里挖过竹笋。我们走了好久的山路,大树遮天蔽日,年幼的我总觉得走不到头。最终还是到了,笋是细长细长的,跟外婆后山上的粗笋不一样。外婆在路上总在说这个笋多么多么好吃,最后做出来倒是比较一般,当然也可能不怪笋,是外婆舍不得放油。
在农村嘛,总是要下地干活的。外婆负责挖坑,我和姐姐负责丢种子和埋土。我也不记得我种过什么菜了,但菜园和对面山上的地,我都去过。
每次回忆童年,我只能想起在山里种田的日子了。其实我在外婆家只住过两三年,六年级转学去了城里,后来就只过年再过去看看了。
那时候我不知道,那是我最快活的日子。后来我去了城里上高中,去了长三角上大学,然后工作,可我仿佛从没离开过那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