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掌门人徐沪生,辞职前是《外滩画报》主编。他的媒体经历始于《青年报》,30岁时创办了《上海壹周》。
徐沪生是较早意识到“移动互联网是大势所趋”的传统媒体人,有心涉足微信领域。但他发现,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时尚类内容,在微信图文的语境下,不仅丧失了精美大图的优势,并且毫无版式可言,如果再配上一贯的安静的调调和内敛的文字,这种“让人感觉有点累”的信息,太容易淹没在爆炸的微信海洋中。
有人劝他,网络时代的逻辑是“得屌丝者得天下”,如果用娱乐化的方式来包装内容,就不愁没有转发。可是徐沪生不愿意。“你知道,有一定深度的生活类内容,还是需要保持一点格调的。”他告诉记者。更重要的是,原先生活类杂志的这批受众还在,原先的广告商也还在,他们在社交网络上都有对高品质平台的需求。徐沪生看到了其中的空间。
怎么办?只有做视频。
2013年10月,徐沪生开始研究互联网上的各路视频。10几M一条的视频,他下载了几十个G;YouTube上几乎所有点击过百万的片子,他都看过;点击率过亿的搞笑和低幼视频,也在他的研究范围内。
一开始,他想做UGC红人节目,他的团队甚至连国外同类节目的拍摄技法都研究透了。但后来发现,国内并没有YouTube这样可以聚集用户的视频门户。还有一个问题,达人被捧红后完全可以绕开自己,直接与平台合作,“主动权不在你手里”。这个想法最终作罢。
类似的想法,推倒重来了好几遍。直到有一天,他找到了自己再熟悉不过的杂志化视频风格,一切才变得顺手起来。
徐沪生恍然:还是要做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东西。
因此有一段时间,“大方向定了”在“一条”团队中是一个很冷的冷笑话。“我们一直在找新媒体的规律,结果忘了自己。”徐沪生后来把这个经验总结为“转型不转行”。
2014年9月8日,筹备了4个月的“一条”发出了第一条视频。
抢在0.01秒内抓住眼球
视频推出来以后,到底有多少人会喜欢?徐沪生心里也没有底。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不过,用户的反应给他带来了出乎意料的惊喜。
第一条超过40万点击量的视频,是《30万居然可以造出这么美的房子》,讲的是一座造价不高的两层建筑,知名艺人林志玲曾在此拍过电影。也是这条视频让徐沪生意识到,“社交媒体时代,标题可以决定内容的生死”。
起初,他也用过杂志化的标题,比如“一条专访某某某”,但很快察觉,在0.01秒时间内抓住一个躺在床上刷微信的用户,和让读者买一本杂志回家慢慢看,两者迥然不同。在社交媒体上,标题是一个包装,不是概括。比如传得挺火的《这才叫放空,你那叫发呆》,就是典型的社交媒体标题。有时候,它更像是一种心理游戏。
[图片上传失败...(image-ce688c-1529715423830)]
徐沪生在“一条”办公室
这就不得不提徐沪生的另一个身份——诗人。写诗的时候,他用笔名“徐芜城”。最近,他的诗集《一个青年的肖像》刚刚出版,收录了最近十年的创作。
那么,诗人的身份在起标题这件事上是否占了“便宜”?
徐沪生表示,确实“有一定作用”。每一条微信的标题不能超过22个字,所以这些字必须足够“抓人”。“一般人起3遍,勤奋点的起10遍,而我们常常起上百遍。”
也有媒体朋友嘲笑他“标题党”,但徐沪生认为,“如果你老是只有几十、几百的阅读量,在社交媒体上真的会有影响力吗?”在他看来,起一个10万+的标题不难,难的是既要10万+,又要符合自身的定位。好的标题,会吸引人打开,点进去之后,又没有“很傻很俗”。
不过他坦言,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现在倒希望回过头来尝试一些杂志化的标题,“可以偶尔有点变化,关键是把握好那个平衡。”
比如播出台湾茶界前辈周渝的节目那天,徐沪生一边和来沪的周渝吃晚饭,一边纠结手机预览里的一大堆标题,心里总觉得那些花里胡哨的标题还是“有点过火了”。最终,他用了《全台湾最雅的院子》 这样一个相对温和的标题,来描述周渝的紫藤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