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博大、宽广、辽源,山水栖息于旷野中,栖息于天地间,栖息于风霜里,一代代的寻根访友者,从它的吐纳中截获一二清风细雨,洗涤、储藏、发酵、酝酿成一坛坛绝世的美酒,一行行诗意,任凭后来者一饮而尽,甘味悠长。滋养一颗诗心,让我们一同回到古代去旅行。
原著:江晓英
主播:蛮儿如斯
【购买须知】
1.《山水问君心:古诗词中的山水世界》为付费故事,每集0.3元,上线即更新完结。
2.在购买过程中,如有任何问题,可以在微信搜索公众号【bestxmly】或搜索【喜马拉雅付费精品】来随时咨询问题,客服小伙伴们会为您贴心解答。
3.如在充值/购买环节遇到问题,您可以通过页面右上方按钮,将页面分享至微信内使用微信购买。购买成功后,请务必使用微信账号重新登录喜马拉雅FM,即可正常收听。
若怀帝王心登高望远,山河尽收眼底,天地辽远,海河辽阔,尽括囊中,气势如长虹贯彻,山水了然于胸。在现代史上,毛泽东的诗词,就彰显了这样的大气磅礴。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
从1956年六月到1966年七月的十年间,毛泽东曾17次畅游长江,这首词写于他第一次横渡长江时。
“刚饮过长沙的水,现又吃了武昌鱼。我在万里长江上横渡,举目眺望舒展的长空。哪管这些风吹浪涌,这一切犹如信步闲庭中,今天我终于可以尽情流连了。孔子在岸边叹道:光阴如流水般去了啊!江面风帆飘荡,龟蛇二山静默着,我胸中有宏图升起。将架大桥飞跨沟通南北,长江天堑也会畅行无阻。我还要在长江西边竖起大坝,斩断巫山多雨的洪水,让三峡成为平坦的水库。我想,神女也会惊叹这世界的容颜改变吧。”毛泽东这首《水调歌头·游泳》,立足高,看得远,用意深,气势磅礴,诗情盎然,情怀澎湃,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激昂飞扬和意气风发,让人心内激荡,难以平复。
诗人最后一次渡长江,时年73岁的高龄,却仍然意兴阑珊,风采依旧。他振臂在波涛汹涌间,激浪水湄,挑战毅力,战胜自己,喜乐人生。
毛泽东一生好山水之乐,曾作有如《忆秦娥·娄山关》、《念奴娇·昆仑 》、《沁园春·雪》、《清平乐·六盘山》、《浪淘沙·北戴河》等与山水相关的词。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954年,诗人正值北戴河时,一日恰逢风雨大作,浪涛翻涌,见此情此景,不由兴致勃勃,顿起击水斗志的想法,当即下海游泳,与浪搏击,尽展意气风发和豪情万丈。上岸后仍觉不尽兴,立马挥毫疾书下了这首有名的《浪淘沙·北戴河》,其气魄、胸怀、胆识,更比曹操的《观沧海》来得开阔、深邃、高扬,具有时代意义。诗中蕴藉历史深邃,洞悉天、地、人之和谐、斗争、共进的自然规律。美感十足,能量十足,厚度十足。
毛泽东这些激昂慷慨的词作,不但展现了革命人坚定、坚信、坚决的斗争意志和昂扬精神,更是催人奋进,不断前行。
具有帝王气势的诗歌,有种锐不可当的锋芒。
当纳兰性德写意伴君山水行时,诗情别致起来,君王的气派,在另一种婉转的诉述中,只能隐约可见。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一六八二年二月十五日,纳兰性德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长相思》即作于出关前后的途中。
千里行军,日夜兼程,作为一等侍卫的纳兰性德,与君王常伴,与猎猎长风如影随形,可以想象到,白天大军帐前的喧嚣和紧张,首尾不见的行军大队伍,宛若一条无尽头的路径蜿蜒、涌动着,怎一个气势如潮的龙行御驾阵势,行进在一程复一程的山水中,拉开了宏阔壮观的场面。
一切的“一”,“一”的一切,复沓吟哦中层层递进,层层深入,千重山,万道水,只记得风走了,雪又来;雪将去,风还在。时间和空间不停地转移和变幻着,唯一不变的是这种跟随将一如既往的复复重重下去。而心情又如何呢?远离故乡,行进在去榆关的途中,那一边前景广袤,气象万千,遥迢的曲折一节节拔高着,向远,翻越的艰辛和路途的修远。人虽去,心却依然在故乡的灯火中温暖,看呐,这深沉的夜色里,寂寂的帐篷,谁在清冷中延绵着思乡的急迫。惟听见有风雪敲打着外面的空旷世界,一阵阵地催人得紧,望不出去的帐篷千灯亮着,将士们可安然入睡?是否如我般的正思及着故乡悠远恬静的清宁,一如当初的那一抹橘红,静静的无声栖息着。这阙小词只撷取了一般常见的物象“山”、“水”、“风”、“雪”、“灯”,通过巧妙的排列和组合,达到视觉和听觉的交相呼应,构成了极富感染力的思乡情结氛围,对仗工整,信手拈来,平凡中却不非凡。“一”和“千”的强烈跨度对比,拉高拉长了情感的焦虑,怨怼,幽苦之心。灯暖,雪寒,风高,无奈的驻守,凭添了对家中温暖安定的流恋和向往。词阙笔调缠绵,糅合了儿女情长的细腻、柔软、清丽。
人生虽好,境遇也佳,而长年累月在山水间征程跋涉,难免会困倦涌上心头,停下歇歇片刻,许多情形便慢慢逐渐浮现,情真、景真、意真。诗人采用白描手法,意在朴素简单,词句婉约隽秀,神韵达到丰美而自然,其间的山水意与故园思便也活泛起来。
山水之于帝王将相,之于文人骚客,之于平民百姓,之于各色各样的人,看点不一,视角不一,思想不一,感触不一,寓意也不同了。
其实,山水亦同,皆在一颗心中。
第四章 小船摇曳入西陵
苑墙曲曲柳冥冥,人静山空见一灯。
荷叶似云香不断,小船摇曳入西陵。
——宋·姜夔《湖上寓居杂咏》
那曲曲折折的墙垣一路伸延着,去往小苑的深处,柳树在将来的夜深沉中,愈发冷冽清疏,一切隐隐绰绰,似隐又现,一切空明寂静,又深沉轻薄起来,惟有窗下那一盏微微泛亮的孤灯闪烁着晕红的光。
今夜的荷塘,荷塘中铺展的一层层荷叶,似涟漪不断送来地清香浓烈,一阵阵地,一阵阵犹如云彩弥漫的漫漫,如此良辰佳景,岂能错过,不如摇曳着我的小船儿,乘着这如水般轻柔的夜阑,去一趟西陵吧。
陶文鹏、书凤娟主编的《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认为:“山水诗,就是以自然山水为主要审美对象的诗歌。山水诗并不限于描山画水,它还描绘与山水密切相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称之为山水诗,只是中国古代诗学约定成俗的概念,西方人则称自然诗或风景诗。”因此,山水诗必定是物象、意象、人文、自然等具象和想象相构架起来的。在不同技法,不同思维,不同语言的勾勒下,呈现出精彩的诗意缤纷。
元散曲作家马致远创作有一首小令,物象丰富,意境唯美,诵读如亲临其境中,称得上是千百来可圈可点的山水吟哦佳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说山水,道物象,多半山水、物、景共在其中,互为渗透、交融,物为点、线,景为点、线构造连绵的一个多面体。而诗作也因层次、深度、点墨的着力点不同而偏于的物象、意境不一了。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所择的景物,非常精妙,颇为见巧,开片就似有物象堆砌之嫌的手法,“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哪一个词不关乎咏物呢,大开的堆积笔法,少有的行文风格,物象一串串,一组组地来,接二连三的比排却不显臃肿,反而颇有节奏、婉转,犹如一幕行云流水的绢画,有序地绽开,次第地铺展,镜头逐步地被推近,不必分清远近高低或东西左右的布局。诗中几个字的巧妙组合,尤显力道,“枯”、“老”、“昏”、“古”、“西”、“瘦”,其气韵古朴、遒劲,字字苍老、狭长,浮现一幕既美丽又悲凉的晚景十分。一匹瘦马行走在这一条西风微微的古道上,古道旁边延伸着一根根枯涸的蔓藤,蔓藤从一棵老树中衍生而来,这老树似乎也真老去了,枝桠上唯有昏鸦栖息其中,那老树的旁边,依旧住有人家,小河从门前缓缓而过,河上静静地伫立着一座小桥,孑然一身。诗人用了18个字写了9个物象景致,构成了一幅寥廓的泠泠画面,画面里的人若隐若现,却又不吐半分真实。这样的视点切入,无论从何角度,何焦点,何截面去逐个分离看,本身都是一件件唯美的物景,再辅以诗人巧拼接,善牵引,便丝环相扣精密地勾勒成了一幅清幽、冷调、凄寒、萧瑟,也不乏清新、闲雅的村野风光图画,似乎饱含着一种僻静的疏离,更有羡煞人的隐逸在其中,那是另一世界的幽静生活和漫漫行走。
就是这样的黄昏里,就是这样的“夕阳西下”景致中,撩开了诗人所有的心绪,“断肠人在天涯。”哦!原来诗人在走天涯,原来他目前的人生境况如此寂寥、孤独,在这一条漫无目似的行进路程中,在这一幕他乡的夕阳晚照下,落落的暮日壁挂天边,昏沉的枯、老、离、愁四处逃逸,怎一个羁旅的迷茫与凄愁,怎一个说不清和诉不完的苦楚。“断肠人”、“天涯”便是游子飘摇不定的全部写意写真了。诗人不说一个秋字,却道了整个秋天在萧索,迎风而立。
野外,野外的一物一景,在诗人们笔下因时因为因由而缔结成因缘巧合的诗篇,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沉淀,因有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不同认识,解读更有可究可探性,背景、意境、环境,也成就了古诗词独有的潜在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