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是商业巨子, 与夫子的对话中,从贫富的价值观举一反三到学问之道,认知升级着实厉害。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信息价值在于满足大众的预测性,符合大众的口味,实操性普遍。贫穷之人不谄媚,大部分都能达到,因为社会大基层里,与谄媚的对象的链接概率少之又少,还是从本性出发较好,不然一观“巧言令色,鲜矣仁!”,便是谄媚之人。聚富之人能有表现出迎合大众的贫富审美,能达到富有而不骄傲自大,再怎么样应该可得100分。
而夫子从所答中只给60一70分。“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就类似于学生拿着自己的相当满意的作品或试卷,询问老师的评价,老师来了一句,“还可以,但是如果再那样一点,再这样一些就好了”,或者“算是可以,但是没有某某的好”,本想得到老师的夸奖,没想老师搬了一座山放在面前,这样还不够。
再可以想象下,孔门弟子在穷困游学中,商业巨子子贡应该从物质及经费上,鞍前马后资助不少, 因此子贡提出流传至今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就不足为奇,完全是感同身受,多少有些优越感。
被老师一声棒喝中,醍醐灌顶。就像琢磨玉器,要精益求精。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可以看出子贡反悟之深。“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讲做玉石的方法。一块大的玉石,第一步,就要用锯子弄开石头叫作剖,也就是切;找到了玉,又用挫子把石头的部分挫去,这就磋;玉磋出来后,再造型,慢慢雕琢成型,就是琢;然后在成品上加以打磨,抛光,使玉器光彩夺目,就是磨。
就是喻意,一个人不管是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还是人生磨练的期间上,都要像玉一样的切磋琢磨,精益求精。子贡一下子就将自己提升到打磨的阶段,就似学问样,进一步,功夫就越细,越到后来,学问就越难。
在这举一反三中,夫子还是给予了子贡较高的认可。“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推理出别的道理来,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学习能触类旁通,就教育而言就是能灵活使用例子的原则了,能自己类推了,是通往学以致用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