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线下学习瓷器知识的第一课,收获很多。结识了新朋友,鉴赏了元青花、明清的瓷器,很是震撼。尝试简书的方式,来记录我的学习心得,与诸位共勉。
言归正传,先来一对光绪的粉彩碗。
这对碗自欧洲买回,也算是荣归故里了。马老师说,要敢于用手抚摸,感受瓷器的温润和饱满,这是图片所无法给予的。其次要看光泽度。第三要掌握光绪年间的特点。摸得多了,看得多了,就有感觉了,这和打麻将摸牌是一个道理。
这对碗属于装饰瓷,算是瓷器里的高级货了,瓷器按用途来分类,有装饰瓷、祭祀瓷、生活瓷和冥瓷等,还有一些外销瓷,出口创汇,我大中国以前雄冠世界的时候,也是靠出口挣外快滴。
接下来,来个小高潮。看看清朝宫廷里的宝贝,同样是从海外买回来的。
一下子被震撼了。
来一张八卦图学习下。
看胎底,有个专门术语叫火石红。百度的解释是这样的:火石红,俗称“窑红”或“枇杷红”,都是指古代瓷器特别是元、明、清景德镇瓷器和龙泉瓷器露胎处所出现的橘红色或橙黄色的现象,它实际是由于胎土中存在的铁分子在高温中流动聚集,烧窑结束时在冷却过程又被二次氧化而呈现出来的色调,一般都附着于瓷器的胎釉结合处。其分布的特点是与胎釉结合处成平行的、宽窄不一的火石红圈,越靠近瓷器表面的 胎釉结合线,火石红晶体密度就越大,颜色就越浓重,随着远离釉面,露胎部位的火石红晶体的密度和颜色也就越浅淡直至消失。
火石红是判断瓷器年代和真伪的重要依据。
百度资料显示,琮瓶被称为瓶中之王。
其一,琮瓶从起源到发展的延绵历史是任何瓶类所无法相比的。自良渚文化以玉琮为代表开创玉器文明,经宋代官窑的礼器琮瓶,到雍正、乾隆清朝历代皇帝都以琮瓶作礼器,这在中国的五千年文化中,一种瓶式几千年以来始终作为国之礼器而使用,实属罕见。
其二,琮瓶的形制作为天方地圆的浓缩,其寓意涵盖,既至尊无比,又是先民浓缩大千世界精华的集中表现。
再者,琮瓶的起初造型,根据高低不同分成若干级,这也许是对几重天或使用等级的一种反映,但到后期,琮瓶都以八卦的形式出现,充分反映了中国的道教文化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和传承。
第四,从玉琮到瓷器的琮式瓶的使用者都为帝王尊者,平素百姓少用,现其规格之高,真正代表着帝王思想的延续。
接下来,今天的高潮来了。元青花。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至正型”和“延佑型”。
“至正型”元青花并不单是指元代至正时期(1341—1368)生产的青花瓷器,而是指一种以进口苏麻利青为青料、发色浓艳、绘画精密、胎厚体大、销往西亚或特供作为祭祀礼器的元青花类型,这种类型多为大罐、大盘、大瓶(梅瓶、玉壶春瓶)等器型,由于多出现在至正时期,故被命名为“至正型”;
“延佑型”元青花也不单是指元代延佑时期(1314—1320)生产的青花瓷器,而是指一种以国产料为青料、发色灰黑、绘画疏朗、器型相对较小、主要为内销日用生活器皿的元青花类型,这种类型多为碗、高足杯等,由于最早出现在延佑时期,所以称为“延佑型”。
元青花的青料也分国产和进口。进口的称为苏麻离青,又称苏泥麻青、苏勃泥青、苏泥勃青等。简称“苏料”。名称的来源,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村民们认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故以其名字来命名此料。另一种说法是,苏泥麻青应为苏麻离青,是英文smalt的译音,意为一种蓝玻璃。
景德镇历史上使用苏麻离青主要有三个时期,一是元代晚期,二是明洪武时期,三是明永乐、宣德时期。由于烧制工艺不同以及火候、还原气氛不同诸原因,苏麻离青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呈色情况有明显区别。这当中,尤以明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存世量最大,也最具代表性。
元青花,one more。
瓶底可见历史的沧桑。图案不拘一格,大多可见出格。元青花的魅力就在于,不懂的朋友看上一眼就会喜欢上她!
图案的层次分明,3层、4层、6层、8层均为多见,极少见5、7层图案,蒙古人应该是不喜欢5和7。
今天的笔记就到此为止了,一般来说,每月会有更新。
喜欢的朋友点个赞吧!
另外说一句,外马路的风景真是不错,可见黄浦江、轮船、高楼,更好的是,在这样一种历史氛围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