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条建议重点说了阅读在孩子童年以及一生中的重要作用,阅读书籍能够引导孩子完成自己的教育。
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及其他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深思,迫使他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没有这样的阅读,一个人就会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
真正的阅读不应该停留在浅表层次的识记所谓的知识和记录有趣的故事。学生应该在书中读出自己,并链接自己的生活,引发思考和实践。
我们必须交给学生读书,交给他在读书的同时认识自己,教他从书籍里受到教育,并且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让书籍不仅在孩子面前打开周围世界,而且要坚持这样的一条真理:他所达到的还只不过是认识这部著作的第一行而已。
让孩子在阅读中,在和书籍的对话中认识到自己的浅薄,从而去掉身上的那一种浮躁和骄傲的风采。
努力做到使每一个少年都有一本心爱的书,使他反复阅读,反复思考这本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他为自己的命运而感到激动。我们要坚定的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并且表现为他能用最高的尺度——那些英勇的、忠于崇高思想的人们的生活来衡量自己。而如果在少年的精神生活里,只有上课、听讲和单单为了实习而死抠课本,那么这种自我衡量、自我认识是不可能的。
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达到自我教育,自我鞭策。要让一个人用英雄的眼光来看自己,用英雄的行为的尺度来衡量自己,只有从人类的道德财富中找到自己的榜样,只有那希望从这些财富中为自己的心灵吸取最宝贵东西的人才,能够达到思想生活的这个崇高境界。只有当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生活中留下很深的痕迹的书,才算达到了教育目的。p393
如果一个少年还没有着迷的爱上一本科学书籍,在“思考之室”里还没有他最喜欢去翻阅图书的那个书架,也就是说,他还没有找到通往他的心灵那条小路。
通过公益活动,我们班得到了一个图书角。近两个学期的运营,孩子们已经养成了每日读书的好习惯,他们能够沉下心来沉浸在书籍的世界里,但还不爱与他人分享自己所读感受。难道像书中所说的,他们正在完成自我教育?但最近又发现有个别破坏图书的行为。
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读过哪些书,书籍对他意味着什么?这一点决定着他的精神丰富性,决定着他对生活目的的认识和体验。也决定着青年人的观点和情感的形成,决定着他对自己的义务和态度。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没有读过太多的书籍,以至于我的精神世界是那样的贫瘠。后面的由于工作的需要进行的阅读,多半也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 功利性阅读。阅读的层次也只是停留在娱乐性,消遣性阅读。因为没有童年的阅读打底,后续的阅读,尤其是理论性的阅读就很难深入,知性阅读才刚刚起步,还不能够很好地进行行文本书的框架式阅读。
所谓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是指去接触最美妙的文化领域,体验到一个深知文化财富的真正价值的人是多么的胸襟宽阔。
一个现代人,如果没有经常与书籍的精神交往,如果没有一种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的尊严的自豪的愿望,那么他的生活是不可思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