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写作30天.转型与蜕变第14篇
这三天在家乡北京领课,回到家乡却不回家,住酒店里,写家乡,这感觉有点儿奇怪。
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的大院孩子,却已经在上海住了近十四年,曾经觉得离不开的家乡已经疏远好久,我自己也不知是否有一天会回来,或者会走得更远。
但不管怎么说,北京仍然是我心目中唯一的家乡,那个承载着二十年成长记忆,无可取代的地方。所以在异乡十几年,自我介绍时,会本能的说上一句:我是北京人。我知道骨子里,那是对这份血脉的骄傲。
可能会有其他地方的人质疑,哪来的骄傲?所谓政治中心?!
扯!那跟我完全没关系;
六朝古都,天子脚下?!
那是我生前的历史,也是八杆子打不着;
文化历史悠久?!
嗯,这可能有点儿关系,文化底蕴的熏陶确实会让我们有些不同,但还是不够充分;
其实追根溯源,我也不知道,而且离开北京前并不知道自己带着这份骄傲,但是不断在其他地方的同胞眼中,口中照镜子,我知道也承认就是有。
也许是因为北京人骨子里的大气与局器;也许因为见识过小时北京的湛蓝天空下的脉脉长城;也许因为从小在四九城的故事里浸泡;也许是因为从小每年去到腻的春游地是世界人群趋之若鹜的颐和园天安门长城;也许是因为古之京剧,近之摇滚,无论上九流或下九流,北京都有生发传播的土壤;也许也许其实没有理由,也许只是因为是家乡......
原来听人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只是表面的意思,但是这些年更多的感受到那是一种多少代传承的集体无意识。在我们还没察觉时,就在我们的身体里,那是基因一般的存在,即便离开多少年依然影响着我们,依然会让我们无意识的被同类吸引,即便如我般,已经难以辨认家乡的样子。
记忆中的北京有风沙柳絮却没有雾霾;
记忆中的北京有四九城儿的老城墙,没有三环四环五环绕城;
记忆中的北京地铁只有一条,票价只有三毛,没有如今的蛛网般繁复,恨不得延伸去了河北地下交通网;
记忆中有后海的野冰,没有酒吧街一条一条;
记忆中有烟袋斜街,帽儿胡同,鼓楼前门菜市口,没有“鸟巢”,“鸟屎”,水立方,“大裤衩”
记忆中的中关村就在中关村,不会挂着中关村却跑到北五环......
北京已经面目全非,连儿时的家门口都能让我出门就转向了,但又怎样,这就是会发生:家乡在变,我在长,彼此都认不出,有时还相去千里,甚至常常会忘记,却总有一线联系,无形有情,互不嫌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