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理,是为了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性,而对时间进行合理计划和控制、有效安排与运用的管理过程。其核心是自我管理,中心原则是“努力集中必要的批量时间潜心完成最重要的工作”。时间管理的最终目标,一方面是以效率较高的方式去管理时间,而另一方面,是要谋求人的创造性发展。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时间管理日益呈现出新的面貌。各种网页和APP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便利的服务,我们为电子屏幕所吸引,我们的时间也被分割得越来越零碎,时间管理面临着崭新的、严峻的挑战。因而有人说,互联网时代比其他任何时代都更需要时间管理。认识到挑战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一些独特的机遇。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软件、APP的发展更新,为传统的时间管理提供了更为多样的选择。
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应当如何迎接挑战并抓住机遇,有效地进行时间管理呢?
时间管理的理论发展
史蒂芬·柯维认为,时间管理理论经历了四代嬗变。从人们认识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到开始进行时间管理,再到时间管理日臻完善,期间经历了管理方式和管理重点的转移。
第一代:备忘录理论
第一代理论着重利用便条与备忘录,把所有要做的项目列出来,制成一个任务清单,每完成一件勾掉一件。这种方式有助于在忙碌中分配时间与精力,使人能够逐步完成待办事项。其最大的缺点是没有“优先”观念。虽然每做完备忘录上的一件事,都会带给人成就感,但是这种成就不一定符合大目标,所完成的可能只是些非重要的事。这是一种好习惯,但未必是科学的方法,容易令人在忙碌中疲于应付。
第二代:日程表理论
第二代理论强调计划与日程表,在所有工作任务开始之前,制定日程表,对每一项任务规定时间期限,设置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要在这一时间段中完成计划任务。这种方式反映出时间管理已经注意到规划未来的重要性,通过制定目标和规划,能完成较多事情,但容易导致“实现了很多目标,却不见得满足真正需求”的消极后果。
第三代:优先顺序理论
第三代理论是讲求事情的优先顺序,即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分配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达到最高的效率。当工作任务越来越多,以至于在规定时间内无法完成全部任务时,需要对工作任务进行优先排序。按照重要性和紧急性这两个维度,可以将所有事件分为四类:重要且紧急的事件、重要但不紧急的事件、不重要但紧急的事件、不重要且不紧急的事件。
排序之后,要对处于不同位置的任务进行取舍。首先完成重要且紧急的事,其次要重视重要但不紧急的事,防止其变得紧急,然后才应该注意到不重要但紧急的事件和不重要且不紧急的事件。
这种方式能将价值观化为目标和行动,但也可能在不同角色间造成规划过度、失衡等情形。运用这一阶段理论的人通常每天都制定计划和拟定优先顺序,从而可以提升效率。但也有人认为该理论过分强调效率,个人仅拘泥于按规划行事,失去了享受意外惊喜的机会;视野不够开阔,可能导致降低生活品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