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宋神宗元丰五年,即公元1082年,46岁的苏东坡漫步在雨中,不顾他人投来的怜悯、悲惜的目光,独自前行着,回到住处后,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定风波》,内心无风无雨,波澜不惊。
20岁的苏轼凭借一篇科考策论,名动京师,主考官欧阳修因避嫌自己的学生曾巩,误判苏轼第二名,欧阳修知道真相后懊悔不已,逢人便说。
然而本该大展拳脚的苏轼,母亲突然病逝,不得不回家守孝三年,再回朝时已风云突变,王安石变法开始。因政见不合,苏轼主动上书申调离京,去往杭州任了一个通判,这是他人生重要的转折点。
数年后,辗转密州、徐州、湖州后,“乌台诗案”爆发,苏轼锒铛入狱,险些掉了脑袋,之后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相当于一个保安团的副保安队长,官职非常低。
这首《定风波》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的,当时苏轼的生活极度艰苦,需要自己开荒种田才能维持生计,“东坡居士”也因此而来。并且,在变故之间,苏东坡还经历了丧妻之痛,爱妻王弗离他而去,之后离开黄州时,又失去了幼子。
回顾苏东坡这一生,可谓是倒霉至极,从黄州被朝廷召回时,本以为是命运的转折点,可未曾想后半生更加凄凉,先后被贬至颍州、扬州、定州、惠州等地,直至晚年,还被流放至海南岛儋州,一个荒芜之地。
可苏东坡就像在《定风波》中所写一样,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真正做到了内心无风无雨也无晴,所以如果你喜欢宋词,那么一定要记住这首。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北宋崇宁二年,即公元1103年,诗人李之仪在长江边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情诗《卜算子》。这一年李之仪55岁,先后经历丧女、丧妻、丧子之痛,期间又被贬官太平州,身患重疾,他的经历已经不能用倒霉来形容了。
可上帝是公平的,就在他以为人生就是如此之时,遇见了16岁的少女杨姝,两人一见倾心,这段忘年恋也成了千古绝唱。所以如果你喜欢情诗,一定要记住这首宋词,它不是一般的儿女情长,是摒弃一切世俗后的浴火重生。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宋高宗绍兴五年,即公元1135年,52岁的李清照在浙江金华写下了这首《武陵春》,严格来说,这不是一首悼亡诗,更不是闺怨词。家国天下,靖康耻犹未雪,北宋已灭,南宋风雨飘摇,丈夫赵明诚弃守江宁后病故,这其中掺杂了太多复杂的感情。
而她内心是希望赵明诚坚守城池的,所以路过乌江时写下了名垂千古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宋词,值得每个人在心里铭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是王安石30岁的时候所作的《登飞来峰》,时任江鄞知县,任满回江西故里途经杭州时,一时兴起,直抒胸臆,这也是他为以后的抱负所立的座右铭。
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褒贬不一,就是今天的学者们坐在一起,也是要争破脑袋吵来吵去的,可想当时推进有多难。但是王安石还是立意孤行,坚持推进,这种韧劲和他的诗词非常契合。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做人有所争有所不争。
所以不管结果怎样,王安石这首豪气冲云天的词,都该被人所记得。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首《冬夜读书示子聿》是陆游74岁的时候所作,警示后辈要珍惜时光,勤学苦练,多用行动来证明自己,实践出真知。
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他笔下有太多千古绝句,如“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等,更有临终那首《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一首诗词,改变不了一个人的一生,但它却是一个74岁老人的智慧,一个耄耋老人毕生的经验。所以陆游的每一首警世之词,都值得我们去熟读铭记。
(由于篇幅限制,下期我们再继续)
- end -
作者:槐序同学(全网同名),以梦为马,诗酒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