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与亏损双双扩大,亏损程度远超总营收,蔚来难破盈利魔咒。
蔚来(NYSE: NIO)3月5日发布了截至2018年12月31日的2018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经审计财务业绩报告。
营收、亏损双双扩大, 2018年年度亏损超96亿
财报显示,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算,蔚来第四季度总营收为人民币34.356亿元(约合4.997亿美元),环比增长133.8%。2018全年,蔚来总收入49.512亿元人民币(7.201 亿美元)。
蔚来营收大幅增长,主要是由于产能与交付持续提升。财报显示,第四季度ES8共交付7980辆。第三季度,ES8交付3268辆,第二季度交付100辆。2018年ES8总产量为12775辆,交付数量为11348辆。2018年12月份,蔚来发布了第二款量产车型SUV ES6。
第四季度,蔚来净亏损为人民币35.03亿元(约合5.095亿美元),同比扩大106.1%,环比增长24.6%。基于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蔚来第四财季调整后净亏损为33.61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2.1%,环比增长41.3%。
而2018年年度,蔚来经营性亏损为95.956亿元人民币(13.956亿美元),亏损远超营收。根据此前招股书信息显示,2016全年亏损25.73亿元人民币, 2017全年亏损50.21亿元人民币,2018年全年净亏损超过96亿人民币,蔚来的亏损逐年增加,烧钱之快令人瞠目结舌。
净亏损进一步扩大,主要是因为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的增加。财报显示,第四季度,研发费用为15.2亿元,较上一季度的10.2亿元,环比增长48%,占营收的44%;销售费用为19.5亿元,较上一季度的16.7亿元,环比增长16.5%,占营收的56.6%。
放弃上海嘉定自建厂计划,继续与江淮汽车代工合作
蔚来在招股书中表示,其自建工厂预计在2020年投入使用。此前消息显示,2018年2月,蔚来第二工厂正式完成选址,将落户在上海嘉定外冈镇,原计划今年2018年中旬动工,规划用地800亩左右。其上海工厂是以扩大ET7和未来车型的制造能力,补充生产ES8和ES6的江淮制造联盟。
然而,蔚来发布的2018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已与相关方达成一致,取消2017年签订的在上海嘉定建厂的计划。
蔚来选择代工模式,主要是基于成本控制考虑,为了有效节省成本和时间,以确保交付时间。蔚来需为江淮汽车支付费用弥补亏损。根据蔚来提交的财务文件披露,截至2018年6月30日,蔚来总计向江淮汽车支付1亿元费用,其中包含6510万元亏损补偿,3490万元关于制造费用及第三季度的亏损补偿的预付款。
蔚来在招股书中详细披露了其与江淮汽车代工生产ES8的细节:双方自2016年5月签订五年内合作生产ES8的协议。其中,前三年内,蔚来将每月按照实际交付车辆支付江淮汽车生产费用。
蔚来首席财务官谢东萤在与投资者的电话会议上明确表示,该公司与江淮这类联合制造模式“得到了认可,尤其是政府部门的认可,并在我国被视为一种创新制造模式”。政府目前正在推动整合工作。蔚来还表示,由江淮负责运营的联合制造工厂具备处理“产能和灵活性”问题的能力。谢东萤直言,蔚来此举有利于集中资源,将原本计划用于工厂的资金投入到当前的制造业务。
财报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蔚来持有的现金、现金等价物、限制性现金和短期投资总额为83.456亿元人民币。
政策环境变化,外来入局竞争者增多,蔚来的未来在哪里?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与国家补贴政策息息相关。伴随政策补贴大幅缩水,对于依靠政策红利和补贴优势的新能源汽车产销市场而言,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随着“双积分”政策的实施,国内传统优势车企已经开始大力布局新能源汽车,国内几乎所有的传统车企都已涉足纯电动汽车的研发与生产,上汽、广汽和北汽还单独成立了新能源汽车公司。
同时,面对“双积分”政策,合资车企相继觉醒,在今年大举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上汽大众、一汽大众、长安福特、东风日产、东风雷诺、广汽三菱等企业,均发布了在华的新能源汽车产品规划。预计2019年,将有20余款合资品牌新能源汽车上市。
政策环境不断变化,外来入局者不断增多,竞争加剧,蔚来产品力尚未得到消费者充分体验与认可,蔚来的未来充满各种挑战。
根据英国研究公司LMC Automotive的一份报告,2018年中国汽车销量28年来首次出现下滑。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2月18日公布的数据,1月份中国新车销量同比下降15.8%,至236.7万辆。
尽管蔚来2018年的产能和交付量均超出目标,但在2019年前两个月的交付量却出现了“远超预期的放缓”。蔚来表示,增长放缓与市场整体趋势有关,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条件的放缓,尤其是汽车行业的放缓,对公司2019年的交付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而这种放缓可能还将继续。
蔚来预计2019财年第一季度ES8交付量介于3500辆至3800辆之间,与2018财年第四季度相比降幅为56.1%至52.4%;总营收介于人民币13.909亿元(约合2.023亿美元)至15.157亿元(约合2.205亿美元)之间,与2018财年第四季度相比降幅为59.5%至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