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多少孩子,偷偷披着成年人的皮肤,藏在自己精神沟壑里,不安、快乐而痛着。
看《大象席地而坐》时候,我仿佛再一次进入了一种情绪里面,这种情绪和阅读余华的作品的时候很像。生活表层和内在的荒诞和虚无,像一个令人窒息的黑色巨网,让理智和情感左右互博,罩得人窒息。电影非常深刻地表达了一种明明不合理,但是却又的确合理存在着的现实,像是一把利剑,捅破了伪善的表皮,直挑皮肤底下的脓疮。
据说这部获得文艺界赞叹的作品,在国内受到禁播。具体原因不得而知,有说是审查因素,有猜测是资本因素,云里雾里,真相不得而知。如果是审查,那我们的文化需要反思。也许是历史和文化的原因,长期以来,一些部门似乎非常自觉而习惯地代入了“家长“角色,他们不相信现代公民的思考和分辨能力,就像所有永远担心孩子照顾不好自己的父母。他们努力打造一片祥和美好的环境,从每个细节严格把关,把任何看起来会伤害他们的孩子因素扼杀在摇篮中,让一切看起来积极向上,健康美好。就像孟母三迁的故事一样苦心孤诣,极力为孟子打造一个健康的环境。他们知道他们生活的样子,但是不知道孩子其实也知道生活本来的样子,又或许,他们从来习惯忽视,孩子已经成年了。
一部电影出来,是无法选择自己的观众的,这是创作者的宿命。但是,从制度上,的确又很大程度上可以规避一些问题。建立并普及电影分级制度,让孩子得到应有的正面指引,也让成年人不被继续愚弄,让孩子和成年人各自找到属于他们的精神文化产品,让他们在各自的时间空间内,精神自由生长。一刀切看似简单有效,但是并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直面问题,让所谓敏感话题祛魅,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孩子终究是要成年的。如果一直被保护,就会像《大象席地而坐》里面的众生相。这部电影里,老少理性集体缺位,所有人物的困境都没有得到解决,他们有反抗,但是力量微弱,依靠情绪和本能,他们在各自的泥地里无法自救,也没有他救,重复着不知名却又无处不在的宿命,看不到一丝希望。这是一个孩子的挣扎,而不是一个成年人应有的对待问题的方式。
认知科学说,每个人都有一套认知框架,孩子世界里这套框架还在构建中,感性主导决策。而成年人,则应该完成了从感性到理性的构建,理性参与决策。认知科学目前给出的时间,推移到25岁,一个人,到了25岁,理性建构应该是基本成形了。理性意味着成熟,成熟意味着面对问题时能够冷静,能够像“大人“一样担当,能够在面对问题的时候除了情绪之外,还有解决问题的余力。
试想,如果是一个成年人,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态,面对家庭沟通、面对校霸、面对生活意外等等一切糟心事,是不是除了电影里面的挣扎,还有其他出路?一个成年人的心智,应该有两套系统。一个是感性系统,一个是理性系统,感性系统依赖直觉和本能,而直觉、本能往往依赖过往经验的总结。大脑总结过往经验,并习惯性地以过往经验指导当下和未来的问题。经验是会骗人的。心理学上有个认知偏差的概念,讲的就是感性经验是如何误导大脑从而影响决策的。而理性系统,则往往更能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抑郁问题,其实可以通过科学的手段帮助缓解甚至是解决。强制遵循健康的作息,早睡早起,强制执行良好的生活习惯,酗酒抽烟要不得,运动跑步走起来,精神真的会好起来。再不济,真的去喂马劈柴,开辟山头,种瓜种豆,不读那无病呻吟的书!而且要学技术,做现代化农民!尤其不要学那些诗人,光说不做!
但我知道,诗人也都知道,但是他们很多都做不到。因为,他们不是那么完美的成年人,他们很多,甚至都不是成年人。世界上有多少孩子,偷偷披着成年人的皮肤,藏在自己精神沟壑里,不安、快乐而痛着。
我愿所有超过25岁的男人和女人,当精神世界超载的时候,放过祂,原谅祂,像宽容一个孩子。
我愿所有超过25岁的男人和女人,相信自己,也相信科学,相信另一种角度和可能。
我愿所有超过25岁的男人和女人,相信除了天堂,除了地狱,还有人间。
我愿所有超过25岁的男人和女人,就这么活着,不伟大,也不平庸。
我愿你们成为所向披靡的将军,而不是孤独的剑客。
我愿你们,温柔,但坚强。
END
努力做一个温暖的人
作者 | 向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