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育儿鸡汤里,都会强调这样一句话:“父母对孩子必须保持一致的观点”。
如果爸爸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妈妈就应该一样在旁边附和,即便不正确也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发表出来。
这样的观点,几乎已经被大部分人所接受,甚至已然成为主流观点。
每当小丸子妈妈用鸡血的方法威胁小丸子的时候,我强烈抑制着自己的冲动,要求自己能够和她保持一致,一度还怀疑她是不是亲妈?
哈哈,其实大部分父母往往恨铁不成钢,更有甚者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打着“我都是为了你好,长大了你就知道父母的用心了。”
一幅道德高尚,永远正确的模样。
说实在的,我内心里最讨厌的老师,就是这个样子。我内心最不希望自己变成这样的家长。
保持一致还有一层含义:如果今天你对孩子的某种行为不接纳,那么最好明天也不要接纳。否则,你就是不一致。
父母常常被提醒,如果不一致,危害甚大。而且,你在周一允许的一些行为,如果在周五让你觉得无法忍受,那么这种不一致也会对孩子有害。
孩子撒谎了,就要受到惩罚,有些父母还非常严格地打手心,下次他又撒谎了,不管什么理由,还是要打手心。制度搞得跟西点军校一样,可我们培养的不是海军陆战队!
小丸子爸爸认为,每个人都是自由,每一件事情都是独特的,我们本来就不需要培养出革命需要的螺丝钉,我们要培养的是“找到自己幸福能力的人”。
1
允许父母用各自的方式来对待孩子
孩子不是傻瓜,她往往敏感度比大人更好,感受性也更强,她们能够轻易地观察到父母的真实意图,不要以为你可以在她面前装的很像,其实你肚子里那点心思,她们都能看出来,而且不揭穿,甚至会利用你貌合神离的不坚定。
我遇到过一个师长的14岁男孩子,爸妈一块来咨询,吃饭的时候超级有礼貌,然后我先让父母做一些资料填写,和他一对一谈话。
当然,我最喜欢上手“房树人”,看状态,打开话匣子。他说:王老师,谢谢你,其实我没有什么问题。我爸妈感情不合,他们早晚离婚,现在假装什么事都没有,瞒着我,我就跟他们一起演戏,省的他们吵架伤感情,其实早点分手只有好,你看我妈每天躲厕所里哭的那是什么事情,我爸出手重,有时候打起人来没轻没重的,我就是不想让他犯错误。
其实,人家自己特别明白,什么学业问题,专注力,都是父母造成的。
我后来支开他,他父母还啥都不说,婚姻质量测试分数超级低。我引导他们打开心扉,最后哭的用掉三包餐巾纸。不过,回去2周离婚了。
这孩子跟妈妈,爸爸比以前见得更勤快了,学习成绩迅速上升,现在读大学了,啥问题都没有了。
妈妈的脆弱,不用装的坚强;爸爸的个性,不用掩饰谦卑。
是什么样,就那个样子,都一家人了,就应该坦诚相待,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问题就直说,允许爸爸宠爱一点女儿,允许妈妈鸡血一点牛娃。没啥问题。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第三代好,这是天经地义的,隔代相亲啊。以后小丸子生孩子,我也天天宠着,天伦之乐啊,多开心的事情啊!
最多学习一点科学育儿的方式方法,多看看“小丸子爸爸教练堂”,我这里有好多爷爷奶奶辈的粉丝,总是给我留言,点赞,评论,铁粉啊!感激不尽!
装,太累了!也太没有必要了。
父母没有必要统一战线。做真实的自己,不为他人的行为负责。如果爸爸(妈妈)和孩子有问题,那么就应该让爸爸(妈妈)和孩子来解决问题。
2
允许我们对待孩子的接纳度是不一致的
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绪,面对不同的孩子,不同的环境,我们可以有不同的接纳度。允许我们在此时此刻,做真实的自己。
我们的情绪会变化,每个孩子的个性也都不同,还有所处环境不一样,这些让我们不可能每时每刻都保持一致。理解了这个,我们的焦虑和愧疚感就会减弱。
父母都是凡人,都会在不同的时候对孩子的行为产生两种不同的感情——接受和不接受。
行为是指你的孩子所做的和所说的,它并不是你对他行为的评判。比如说,一个孩子把自己的衣服留在地板上是一种行为,而把他贴上“邋遢”的标签则是对这种行为的评判。
很明显,对于孩子可能出现的所有行为,有一部分是你可以欣然接受的,而另外一些则是你无法接受的。
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到的是:
对于同一个行为是否可接受,每个父母可能都不一样,而且在不同的场合也会不一样(甚至在父母心情变化的时候也会不一样)。例如在没有外人的时候,小孩吵闹也许是可以接受的,反之则不行。
小丸子在家里乱弹钢琴,1岁那年,我觉得惊为天籁,拍照录像,证明她从小喜欢音乐;开蒙之后,我就告诉她要爱护钢琴,这是我们的好朋友,一起擦干净盖起来;有客人来家里玩,如果乱弹钢琴,我就会转移注意力,回头收拾她!哈哈。接受度不一样啊。
3
真诚地做自己
真诚地对待孩子
很多父母受到的教育是对待小孩要保持一致的要求,这样小孩才不会感到困惑,但事实是如果父母强迫自己去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对小孩来说也是无益的。
请不要虚假接受,不要把自己当成是圣母,对于无法接受小孩的行为而强迫自己去接受。
因为孩子对父母的态度是异常敏感的,一个内心恼火的父母可能会皱眉,说话的语气发生变化,小孩会得到矛盾的暗示,他也许心里面会想“我妈妈很虚伪,她总是表现得很宽容,实际上却不是如此!”
对,我们都应该是真实的父母,希望和小孩建立健康关系的人,这才是与小孩有效沟通的前提。
因为有很多父母都陷入了一个陷阱,因为我们都太爱孩子了,把很多本该属于孩子的问题当成了自己的问题,承担了解决问题的责任,而不是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
那么哪些是属于孩子的问题呢?
孩子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在自己的生活中经历的问题,独立于父母的生活之外的:
孩子被一个朋友拒绝;
孩子发现自己的家庭作业太难;
孩子对老师不满;
孩子不会拼玩具而生气。
对于这些孩子应得负责的问题,如果父母积极送上自己的解决方案,孩子就会一直依赖父母,无法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实际上孩子们在寻找问题解决方案上面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潜力。
只有放手,孩子才会自己学会走路。
只有授权,孩子才会自己承担责任。
走路、说话、游泳、写字、穿衣服,都是这么学会的,但往往到了选课程,选专业,学乐器,父母就开始不敢相信孩子的意愿,如果孩子自己选择了,以后放弃,就更加不给他机会了。
谁从小就一贯正确,不允许反悔了?
当然,有一些行为除外,如果孩子的行为影响了父母满足自己需求的权力时,那么父母有责任去解决这个问题,并有权力试着去改变引起问题的行为。
例如:
当父母赶时间,孩子却磨磨蹭蹭;
孩子没按时回家吃晚饭也忘了打电话提前告知父母;
父母想安静看电视,孩子却缠着父母要陪着玩。
谁的问题谁负责解决。当问题属于父母时,就需要父母摆出某种姿态,向孩子传达这样的讯息:“嘿,我遇到了问题,需要你的帮助”;
当问题属于孩子时,希望父母向孩子传达的讯息是:“你似乎遇到了一个问题,自己能解决吗?是否需要我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