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课程重点:
父母不能只思考“我希望自己是什么样的父母”,还要思考“我希望成为孩子眼中什么样的父母”。
父母的角色定位:
生命最初几年(0-3岁):提供温饱和安全感的养育着
生命启蒙阶段(3-12岁):指引正确方向的教练
生命萌发阶段(12-21岁左右):可信任的好朋友
生命的体验阶段(21岁+):温暖坚固的支持系统
不管在哪个阶段,爱和责任都是贯穿始终的基本元素。
父母的角色是有差异的。要相互理解,合理分工,才能减少矛盾、增加幸福。
父母的心态调整:减少焦虑和控制欲,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信任。很多人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不用焦虑,别怕犯错,学习永远不会太晚。
案例分享:
小雪(化名)被学校要求退学,这是小雪从初中一年级开始换的第五所学校,小雪妈妈因此找到金老师。在治疗室里,小雪妈妈逼问小雪:“妈妈到底做错了什么?你为什么这么恨妈妈?你为什么不能好好学习?”小雪突然发脾气,冲着妈妈吼道:“你为什么那么爱管闲事?就是因为你爱管闲事,所以我今天才会变成这个样子!”
原来小雪小升初的考试没考好,她的妈妈就动用各种关系,让小雪进到了一个市重点中学。但她的成绩一直落后,妈妈又给她换到另外一个学校,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只要小雪成绩没考好,或者跟同学相处不好的时候,妈妈就赶快给她换学校,现在已经是小雪上的第五所学校。
当小雪对着妈妈大喊说:“就是因为你爱管闲事,就是因为你总要安排我的生活,所以我才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小雪妈妈几乎崩溃地跟金老师诉苦:“为什么孩子这么没有良心?从她出生开始,我跟她爸爸就好像是消防队员,我们两个人每天拉着网子,生怕小雪摔伤了,生怕她跌倒了,所以我们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小雪好啊!”
在这个案例中,小雪希望的妈妈跟小雪妈妈自认为的好妈妈,这个中间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亲子之间良好的沟通是亲子关系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从“我希望成为什么样的家长”到“孩子希望我是什么样的家长”,中间的落差就是“我希望成为什么样的家长”的主观意识。主观意识会相当程度受到我们身处社会的主流文化、主流思想的影响。现在的主流思想,对于成功的定义比较单一,认为孩子必须学习特别好才算成功。如果没有考上一个名牌大学,那么他的前途就会暗淡不光明。
这个想法没有大错。作为一个父母,确实应该关注孩子的未来跟前程,但集体的潜意识,集体的焦虑会让我们错误地以为:如果我专注管教孩子的学习,能够给孩子提供一个特别好的学习环境,或者是我省吃俭用,让孩子不要在起跑点就输给别人,并且孩子的学习也很优秀,我就是一个很好的家长。
我们常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如果家庭经济条件没办法让孩子三岁就去学钢琴、画画、英语等等,这个情况就会带给家长很多焦虑。一旦家长有很多焦虑、挫折和沮丧,甚至有恐慌,这些情绪就会影响到孩子。如果家长不能做好情绪管理,这些消极负向的情绪就会在控制不住的时候,伤害到孩子。
比如数落孩子为什么没有考入班级的前三名,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可以怎样,你却不行。这样的质疑跟数落,其实是家长把内心的焦虑和恐慌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全世界的很多专家讨论过,虎妈们之所以能够很成功地教养出优秀的幼虎,是因为这些幼虎们本身就具有虎的潜质。也有一些孩子,他并不具有虎的特质,在虎妈的养育之下,他可能会变得特别辛苦,反而把他“可爱的小白兔”,“善良的小绵羊”,“机灵的小松鼠”这些特质给抹杀掉了。
所以父母的角色不能够只放在“我希望自己是什么样的父母”,而是“我希望成为孩子眼中什么样的父母”。
父母的角色定位
父母的角色定位,与孩子的成长阶段有关。
【阶段一】生命最初几年(0 - 3岁):提供温饱和安全感的养育着
在这个阶段当中,父母的角色是一个养育者,因为孩子在这个阶段里,饿了需要有人来喂饱他,冷的时候需要有人帮他保暖,所以家长是一个特别单纯的养育者,而且在这个阶段里头,我们遇到的问题也相对单纯。
当然孩子在两岁的时候,有一个所谓的 Horrible Two,就是恐怖的两岁,我们称之为孩子的第一个反叛期。但是孩子的第一个反叛期,说真心话,跟你将来会遇到的第二个、第三个反叛期来讲,那简直就是微不足道。所以在孩子的第一个生命的阶段,父母养育者的角色是比较容易的。
【阶段二】生命启蒙阶段(3 - 12岁):指引正确方向的教练
孩子生命的第二个阶段,大约是从3岁到12岁,有一些孩子比较早熟,可能到11岁或者是10岁。这个阶段是孩子生命的启蒙阶段。
在启蒙阶段,孩子有很多要学习的任务,他得知道我是谁,我是不是一个聪明的人,我是不是一个勤奋的人,我在别人眼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等等。在这个阶段当中,孩子会发生很多的第一次,他第一次去上学、第一次遇到挑战、第一次面对竞争。
在这个阶段,父母的任务就是他的教练。所谓的教练,除了要教他守规矩,教他有礼貌,给他立一些规矩之外,在这个阶段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父母要当孩子的情绪教练 。我们不仅仅是他的规矩教练,我们也是他的情绪教练。
尤其孩子在3岁到12岁这个阶段当中,父母在他的心目当中是非常伟大的,他是特别崇拜父亲或母亲的,所以他希望能够取悦父母,他希望他的父母亲也喜欢他,在父母眼中他是一个有成就的孩子。
所以作为教练不仅仅要单向告诉孩子,你需要做些什么,我们也同时要双向地要看见孩子希望我们能够教导他什么。特别要注意在这个阶段当中,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来说会有一个决定性的影响。
【阶段三】生命萌发阶段(12 - 21岁,完成学业):可信任的好朋友
到了孩子生命的第三个阶段,大约是要从12岁开始,一直到有的孩子大学毕业,有的孩子可能要研究生毕业。总而言之,跨越了他整个青少年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父母扮演的角色是朋友。孩子已经有他自己的想法,他已经知道我要什么,他会从他的同辈团体当中得到一些不同于父母的价值观,不同于父母的人生观,甚至他会自认为他已经拥有一些哲学观。所以如果在这个时候,父母仍然认为自己是他的教练,就一定会发生沟通问题。
但如果最主要的身份是他的朋友,愿意倾听,愿意理解,愿意在给予一些指导的同时,有更多的同理以及同情,孩子才听得进去父母讲的话。沟通的门一旦关上,再把它打开,会难很多。
【阶段四】生命的体验阶段(21岁+):伸出援手的支持系统
到了孩子生命的第4个阶段,他已经从学校毕业了,有他自己的事业,甚至已经组成了自己的家庭。在这个阶段里,父母就要退居幕后,成为他的支持系统。
这个支持系统就像是孩子的定海神针一样,也许他从某一个县市北漂到北京,可能南漂到广州,总而言之他离乡背井,他在异乡遇到了种种的困难,不管是精神上面的困难,人力上面的困难,物力上面的困难,当孩子需要父母的时候,父母是可以伸出援手的人。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孩子过了某一个阶段,上一个阶段的任务就代表完全结束。作为父母亲,永远是孩子的养育者,永远可能是孩子的教练,永远可能是孩子的朋友。家长需要因时制宜,在孩子生命的每一个阶段,会有一个主导的角色,然后我们会有一个次要的角色,并不是说成为教练以后就不用养育他了,或者是成为他的朋友之后,就不用再管教他了。
无论父母是哪一种身份,都不要忘了,爱和责任是贯穿始终的基本元素。
父母的角色差异
父母的角色差异得从远古时代来说起。在远古时候男人对于家庭的责任跟女人对于家庭的责任是不一样的。爸爸每天早上起来,他要背着弓箭,他要到外面去狩猎,他带食物回来给孩子和太太吃。所以他为了要能够打猎,必须目光如炬,他需要注意力特别集中,他需要跑得很快,他需要有肌肉,所以他孔武有力。
但是妈妈不一样,妈妈可能在茅草房里头,在炉灶前面做饭,还得随时留意满地跑的孩子别烫伤了,也得留意在摇篮里头更小的孩子,是不是要吃奶了。除此之外,她还要听一听茅草房外有没有野生动物,所以妈妈必须有思维发散的能力。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男人跟女人角色不同而产生的脑部思维方式的不同。
所以年轻的爸爸妈妈需要明白,尤其是妈妈们能够明白,母亲的角色跟父亲的角色本来就是不相同的。
对一个孩子来讲,父亲是给孩子提供安全感,帮助孩子对人生观价值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妈妈则是能够提供很多温暖,能够提供很多的温柔,能够提供很多的同理,能够提供很多同情的角色。所以当孩子从学校回来,受了同学的欺负,他一推门喊妈妈并投入妈妈的怀抱,对他来讲就是一个最大的安慰。
爸爸妈妈需要安静地坐下来想一想如何分工合作。除此之外,也请求妈妈们戒掉一个坏习惯,就是千万不能够认为爸爸不爱孩子。爸爸不能够很好地抱孩子,笨手笨脚地帮孩子换尿片,不是因为他不想好好做这些事,而是因为男女确实有着不同的优势和擅长的领域。
父母角色分工是不同的,如果你能够理解这一点,那么你就会少掉好多抱怨、好多挫折、好多不开心。孩子有一个快乐的妈妈,有一个快乐的爸爸,他自然而然也就会快乐了。
父母的心态调整
作为父母要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就像课程开始分享的案例,小雪的妈妈其实是不信任小雪的,不相信小雪能够处理自己在学校遇到的困难,所以每一次小雪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妈妈马上出手相救。第一次小雪也许觉得很好,第二次小雪就可能不太开心,进入第3次、第4次、第5次的时候,妈妈出手相救,小雪就意识到妈妈是不信任我的,妈妈觉得我没有能力处理我自己的事情,那么母女之间的嫌隙,母女之间的矛盾就会从这里开始了。
听完这节课,如果你觉得自己有很多没做好的地方,请不要过多自责。很多人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不用焦虑,别怕犯错,学习永远不会太晚。
课后作业
跟孩子玩一个游戏:
妈妈或爸爸写出:我希望孩子在妈妈/爸爸的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孩子写出:我希望妈妈/爸爸在我的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妈妈/爸爸。
要很平等来请孩子告诉我们,他希望我们是什么样的父母亲。通过这个沟通小游戏,父母就可以很真实地知道孩子希望自己成为他眼中的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