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很小的时候,父亲书柜里的两套书籍奠定了我喜欢的两种小说类型——《福尔摩斯探案集》和《儒勒·凡尔纳小说集》。
凡尔纳的小说,不仅想象力天马星空,而且他的许多设定都逐渐成为了现实,比如经典的《海底两万里》。也因此往往被归类为硬科幻小说。但其实他的大部分作品故事性更强,比如《神秘岛》,有着《基督山伯爵》般的浪漫主义。
从小学到初中,这种小说往往更能吸引当时年龄的我。包括后来我很喜欢看罗伯特·谢克利、看菲利普·迪克,甚至看星新一。直到年龄稍微大一些,读了阿瑟·克拉克、读了罗伯特·海因莱因、读了阿西莫夫,我才知道,科幻有“软硬”之分。我过去爱看的,故事性和娱乐性很强的,一般都为软科幻。
二
刚开始读硬科幻的时候,是稍稍有些不适应的。有技术原因、有翻译原因。好在我们中国一些出色的科幻小说家承担了这个过渡的角色。比如王晋康、比如何夕、比如现在大家都熟知的刘慈欣。
国内真正的科幻小说爱好者,一定不是现在才知道刘慈欣、一定是十几二十年前就读过他们小说的。因为国内好的科幻杂志,基本就是成都的《科幻世界》这一家。而《科幻世界》向国内科幻小说爱好者介绍了无数好作品,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其中就包括了刘慈欣。事实上,《三体》的第一部,在出版之前是首先在《科幻世界》连载的。《科幻世界》最黄金的时代,是阿来做主编的时代,也是我在念书的年龄段。
三
一不小心提到了情怀,便扯远了。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和沉淀,越发能体会硬科幻中的那种美。举个简单的例子,一般好莱坞商业片中的外星人,无论外形多么不同,至少都是有手有脚、有眼睛有嘴巴,而且能讲话。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设定某种翻译器,将他们的语言翻译过来就好,比如《星球大战》。
这是典型的软科幻设定,因为软科幻的重点不是技术细节,而是情节发展。这样的设定显然是非常方便情节铺开的,不必花大量的篇幅去处理这些琐碎的问题。我们人类习惯了用眼睛和耳朵去感知世界,所以外星人也是用看的和听的。但是仔细想想,这些器官的最根本作用,是接收和发送信息,然后交给大脑处理。并不是只有眼睛和耳朵才能传达信息,只不过因为这两个器官对人类而言更发达。对于狗狗来说,鼻子是更为发达的信息接收器官。如果地球上的智慧文明是狗,那么卢浮宫里的艺术作品一定不是油画,而是香水。
我们身边这么近的例子,尚且如此不同。外星人离我们十万八千里远,能不能用头发来看书、能不能用尾巴来说话呢?
我们再想的远一些。如果有外星人,我们的交流难度真的只是翻译问题吗?人类之所以能“讲”出某种语言,是因为我们的器官能制造(喉咙)和接收(耳朵)一定频率的声波。声波的本质,是在某种介质上的能量振动。有介质、有振动,就可以传递信息。那有没有可能,某种外星生物,它们进化出的器官能制造和接收某种频率的电磁波?如果这样的话,那我们人类喊破喉咙,它们也不知道我们正在讲话;同样,如果不是提前知道外星人器官情况并使用对应的仪器监测,很可能两个外星人坐在你面前已经讨论了半小时如何解剖你,你却浑然不知它们在干吗。
我们再想的大胆一些。谁说外星生命一定是碳基的?谁说生命的存在形式不可以是某种能量场?如果是这样,那很可能当我们在疑惑地球是不是宇宙唯一文明的时候,我们与外星生命已经擦肩而过很多次,而彼此却根本无法获知对方的存在。
四
当你一步一步想下去,你会对这些可能性的存在充满惊喜。因为这些可能性不是什么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基于一定的知识储备。当你的阅读量越大、知识沉淀越多,你大脑中的某种构想就会越来越系统化、精细化。这个时候,你不会再沉迷软科幻的那种娱乐性(尽管不时调剂仍是不错的),你会因硬科幻的许多设定而为之着迷。因为到这个程度,你与作者是处在一个对话层级的,你能明白他在表达什么,你能感受到他在构造这些设定时的趣味,你能被一些从没想到过的思路所启发。
这种感觉,就像你一开始会喜欢听流行歌曲。但随着聆听数量和质量的提升,你开始能大致明白音乐性的构造。你会开始明白为何古典乐、爵士乐有它们独特的魅力,哪怕一开始听的时候似乎并不上口动听,但你却会逐渐沉迷其中。
五
《你一生的故事》就是这样一部硬科幻作品。因为一部小说很难做到宏大的呈现诸多技术细节(《三体》算是一部,所以也是大刘牛逼的地方),所以往往会选某个点切入去讲。《你一生的故事》就是从语言交流入手。谁说外星人跟我们交流的难点只是翻译问题?外星人甚至不会讲话只会画画;外星人甚至不是线性表达语言的。这就是我说的,基于某个硬科学知识的,出色的幻想设定。
当然,在科幻小说中,这并不值得大书特书。特德·蒋这个名字对于科幻爱好者耳熟能详。特德·蒋,特别能得奖嘛。值得一说的,是太少有硬科幻小说被翻拍成电影。这里有娱乐性和商业性的原因。就算要拍,如何用电影语言精准的把小说精髓表达出来又是一个难题。
这就是《降临》出色的地方。小说《你一生的故事》中着重描述的外星人语言设定、以及外星人形象、飞船设计等细节,都原汁原味的在电影中展现出来。而关于外星人感知世界的方式,则通过快速剪辑和切换来表现。编剧上,电影没有完全采用主人公视角的叙述法,但通过一些类似闪回的处理方式保留了相同的叙述风格,同时埋下了很好的伏笔。另外,进入外星飞船之后,整个画面的构图、色彩、所运用的配乐,既呈现精美的结构、也给出了水墨画般的留白。不该放色彩的地方就不放色彩、不该有配乐的地方就不该有配乐。这种克制的留白方式,与外星文字的基调也是呼应的。
印象中真的太少有科幻作品能做到如此出色,诺兰的叙事逻辑性和剪辑手法算是一绝。除他之外,《降临》恐怕是近数年来,我看到过导演和编剧最好的科幻电影了。
真心期望更多的硬科幻小说能被改编成如此出色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