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大家晚上好!我是刘敏,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分享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是很有道理的,婴儿期的生长发育,生活习惯,气质特点对成人心理和人格都有巨大的影响。
现在我们全民素质提高了,家长都特别有教育的意识,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跃跃欲试,摩拳擦掌,所以各种早教班,右脑开发各式各样的课程,价格不菲,依然门庭若市。
反映出现在的一个现象,就是家长们重知识,重营养,忽视人格培养,说到底是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忽视。
如果没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没有稳定的性格,再怎么高的智商也就是耍耍小聪明,难以在社会上成大器。
那么起跑线究竟在哪呢?引出我们本节课的正题: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先来了解几个基础的概念: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发展规律的科学。
根据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把人的一生分成了八个阶段,我们几天之探讨婴儿期,也就是从出生到3岁的时期。
婴儿期是它是儿童生理发育和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人生发展的第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
其中出生的第一个月,我们叫做新生儿时期。
经历了十月怀胎的妈妈们都知道,这十个月是怎么过来的,宝宝的每一次胎动我们都恨不得记在心间。一朝分娩听到呱呱坠地的第一声啼哭,母爱一下子泛滥起来。忘了一切的疼痛,也顾不上身材,要给孩子母乳喂养。恨不得宝宝一刻都不离自己的视线,温柔的注视宝宝的一举一动,还想着他为什么总是呼呼大睡呢?新生儿一天只有两三个小时是清醒的,其他时间都在睡觉。随着一点点长大,白天清醒的时间才逐渐延长。这个时候就会和妈妈互动了,探索这个世界。
妈妈的爱抚,拥抱,温情的注视都是对宝宝最好的爱。
一.大家思考一下,这个孩子从妈妈的眼里看到了什么? 母亲的共情能力。
一个好的妈妈在给一个健康的孩子喂奶。孩子吃奶的动作,嘴里吃着,手里玩着,另一只手摸着妈妈的温暖的后背。有吃的,有玩的,有人陪着我玩的,你说厉害不厉害?
婴儿时期母亲的回应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一个母亲的共情能力。从婴儿的角度讲,一拉了有人给我换尿布,一饿了就有吃的,就会产生一种全能感,感觉自己非常的了不起。因为那时婴儿的生理自我没有建立起来,分不清我和外部是两回事儿的时候,就会觉得我多么厉害。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关键的事情就是要产生这种全能感。我就是天,天就是老子。这是他将来自信,健康的自恋和安全感的基础。会激发一个人勇敢的品质,勇敢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品质。很多事情没有勇气,压根儿不会开始。
孩子从妈妈注视的目光里,看到了未来的自己。妈妈的微笑,在孩子的内心当中,会建立一种叫做信念的东西。越挫越勇还是越错越怂,能让你冲上去的,一定是信念。
孩子一出生,妈妈怎么对待他,孩子就会怎么对待自己。妈妈对我好,我就变成好孩子。不好,我就变成不好的孩子。孩子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模仿。
9周的孩子,你每次见到他笑,她就会对你笑,就已经学会模仿了。模仿是婴儿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人要先内化,再外化。母子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一旦形成良性的互动,底层代码就形成了。
为什么都提倡母乳喂养呢?婴儿吃奶和成年人吃饭有什么区别?
只是比奶粉营养吗?母乳喂养的价值,就是母子互动,是人和人互动最初的原型。
成人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孩子吃奶最重要的是,孩子通过和乳房的互动,学会和一个人的互动,进一步学会和外人互动。孩子和乳房的关系,就成了和一切关系的原型。
现实中,大部分妈妈们都能做到给孩子喂奶,但能不能做到和孩子的良好互动?
知识分子中调查,当孩子吃奶的时候,竟然有40%的母亲,哺乳的时候妈妈在看手机,看电视,和别人说话。反正妈妈不会看孩子的眼睛。孩子会觉得,我连个手机都不如,何来存在感呢?
由此得出很重要的结论,叫做责任。为什么这个孩子没有责任呢?孩子的需要能得到即时的满足,就是母亲的共情能力。
她妈就不是一个负责人的人,她妈都做不到一心一意,孩子怎么学会负责人呢?
新生儿出生是不知道自己是谁的,也不知道妈妈是谁。但是他抬头看到了妈妈的目光,相互注视,就是交往的开始。许多妈妈反映,在宝宝注视他们时会感到很高兴,不由自主地会紧紧拥抱她们的孩子。妈妈们会说:宝宝是妈妈的,宝宝认识妈妈吗?这是宝宝可能会微笑。大约40%的母亲要花一周或者更多的时间才感觉到宝宝真正是自己的。通过接触,照顾新生儿,父亲才真正感受到宝宝自己的。父母在此时期内能强烈地感到他们自己和宝宝联系在一起,惊人的感情共鸣渗透在父母亲和新生儿之间。
孩子出生以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被母亲眼睛盯着,凝视,要被看见,让孩子知道,母亲的眼中,有她。当我们四目相对的时候,让孩子感到,我们两个同在。记住,是同在,这种存在感,会在他以后的人际关系当中成为一个底层代码,成为他的基石。如果缺少了,比如那些被忽视的孩子,他就缺少一种存在感。比如现在,我闭上眼睛,我的脑海中是一个活生生的世界,一个鲜活的世界,你也可以把他叫做视觉后象。我一闭眼睛,出现了妈妈的温柔的目光,一闭眼睛,出现我们一家人出游的欢乐场景。外部世界,会在我的内心当中,有个投影。
但是这些从小被忽视的孩子,从小没有被看着长大的孩子,他们会怎么样呢?他一闭上眼睛,内心是空的,他就找不到自己的存在了。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他的心理会空得发慌。这些不知道是自己是谁的人,比那些没有建立全能感的人,他更加的痛苦,因为他就怕离开人,离开这个现实的存在。这些人为了刷存在感,他会怎么样呢?这个刷存在感,可不是我们在朋友圈刷的那种存在感。他表现出来的,可能是严重的和社会、和伦理、和心理、和生理相违背的东西。比如说自杀。他就想通过自杀这种方式,来实现别人对他的关注,来实现对这个世界的控制。他会犯法,会割腕,出现一些极端的行为。比如一些极限运动,飙车之类的。
这也是我要讲的第二个要讲的重点,就是婴儿的社会依恋。
二.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婴儿依恋的类型
1安全型依恋
这类婴儿视母亲为安全基地,母亲在场使儿童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够在陌生的情绪中积极地探索和操作。对母亲离开和陌生人进来都没有强烈的不安反应。多数儿童都属于安全依恋型。无疑上面得到妈妈足够关注的,产生全能感的婴儿一定是安全依恋型。
2回避型依恋
母亲在场或者离开都无所谓,自己玩自己的,实际上这类儿童与母亲之间未形成特别亲密的感情联结,被称为无依恋婴儿,占少数。
3反抗型依恋
这类婴儿缺乏安全感,时刻警惕母亲离开,对母亲离开极度反抗,非常苦恼。母亲回来时,既寻求与母亲接触,有反抗母亲的安抚,表现出矛盾的心态,是不安全型依恋。
如何建立安全型依恋呢?
前面例子中已经提到了,把真正的爱奉献给孩子,即时的共情孩子,父母爱孩子是一种本能。
6~7个月前的宝宝,需要抱的时候抱抱他。有的父母怕抱了会养成好饱的习惯,而克制自己不理宝宝。对婴儿情绪发展的研究表明,如果母亲对宝宝的哭泣或其他信号如交流的表情、发声和动作经常忽视,就会使婴儿对与养育人的信任产生怀疑,形成焦虑的人格。
这种焦虑的孩子缺乏同情心和内疚感,不能照顾别人,缺乏情感反应,社会成熟晚,学习能力差。
相反,如果赋予人对婴儿的哭或者其他信号经常即时关注,并做出反应,那么就能使孩子大侠良好的人格发展基础,这类孩子往往富有探索精神,具有独立性强、社会性发展良好,智力发展正常的特点。
三, 言传身教
1. 独立自主的性格培养
请大家思考,为什么有的婴儿特别爱笑,有的不爱笑呢?
因为她的养育者爱笑,婴儿就会笑。这就是言传身教。母亲就是我们的历史。一个成年人做在心理咨询师面前,无论是多么的理智,多么的云淡风轻,在他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中,一定能找到他儿时的影子。
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一个孩子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搀扶,开始蹒跚学步,当突然摔倒了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很多人可能回答:他会哭。
其实不然。
大量临床的观察发现,孩子摔倒后,会回头看看母亲对于自己做出的回应!
于是,有四类母亲闪亮登场,大家可以自己对号入座一下,看看您是哪种类型呢?
第一类:非常惊恐地冲上前去,惊慌地把孩子抱起来;
第二类:会把孩子抱起来并埋怨让孩子摔倒的障碍物;
第三类:很平静地把孩子拉起来;
第四类:会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继续学步。
第一类母亲,自己是典型的焦虑型情绪模式,怎么养出安全型的宝宝呢?这个孩子就学会了,摔倒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母亲的惊慌把他吓哭了,以后这个孩子碰到问题,经常会被吓坏了。
第二类母亲碰到事情埋怨障碍物。孩子知道了,我摔倒了是这个障碍物的错,是别人而不是我自己对摔倒负责。日后长大成人,这类人很难看到自己的责任和错误,凡事都退给别人,无法成长。
第三类母亲做的很好。他很平静。无论是拉起孩子,还是不拉起孩子也好,平静的力量太大了。平静就让这个孩子学会了,摔倒了没什么可怕的。日后生活也能处世不惊。
第四类母亲最值得崇拜了。这类母亲非但没有把负面情绪传染给孩子,平静自若,最难能可贵的就是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独立自主就在孩子幼小的心灵埋下种子,等孩子长大以后,有什么困难是自己不能面对的呢?这就是母亲榜样的力量。
2.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
从一到三类母亲,都剥夺了孩子成长锻炼的机会,作为母亲,一定要做足够好的合格的60分妈妈就足够了,千万不要做100分的全能妈妈,更不能做0分妈妈。
举个例子:比如一个3岁的孩子想自己倒一杯饮料,孩子第一次倒,没有经验,况且饮料瓶那么重,弄洒了一桌子,一地。
妈妈们会怎么反应呢?
首先0分的妈妈,会一顿责备挖苦冷嘲热讽。
你这小屁儿,说你不行吧?你看看弄的,我天天跟着你收拾。逞能吧?你那能耐呢?还不快擦擦?
这时孩子惊慌失措,拿来了擦脸的毛巾,妈妈又一顿怒火中烧,可想而知孩子以后还敢自己动手做点事而吗?
100分的妈妈会怎么做呢?
可能根本不会给孩子自己倒饮料的机会。或者不注意孩子自己倒了,还弄洒了,这妈妈机灵的,三下五除二清理干净了,孩子没有得到很好的学习。
60分的妈妈呢?
会耐心的引导孩子,也不会责怪孩子,留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体验,去锻炼学习。绝对不会说出伤害孩子自尊自信的话,很可能她的养育者也是这么阳光的对她的,这是一种能力。
为什么说有的孩子行动力强,敢下手,有的孩子就唯唯诺诺,踌躇不前呢?孩子的行为和日常与父母的交往模式直接相关。
孩子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值得表扬,不过分指责孩子的失败和错误。分清孩子失败和错误的动机和原因。
多用精神奖励,少用物质奖励。否则孩子不关心自己的进步,而是只对奖品感兴趣。
四,孩子是一张白纸吗?气质和个性
气质是婴儿各自不同的明显而稳定的个性特征。气质类型是指表现在人身上的一类共同或相似的心理活动特性的典型结合。
个性是一个人特有的行为和反应方式。人的个性包括能力、习惯、喜好,是人生在生活中通过经验和学习逐渐形成的,是内在的先天气质和外在的环境相互作用时产生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气质按照近些年最受重视的三类型划分,分为容易抚养型,抚养困难型,发展缓慢型。
气质没有好坏之分,各有优点和缺点,父母的任务是懂得扬长避短,和孩子产生“调试良好”。相反,就会“调试不当”,形成恶性循环。比如,困难型儿童由于睡眠、饮食和排泄不规律,脾气暴躁,使父母感到疲倦、产生压力甚至想放弃。如果父母不耐心,惩罚会使孩子更加暴躁,抵触和易怒。因此对待困难型婴儿,当了解到他们的强烈哭闹并不是受到了什么伤害,便可采取冷处理,延迟处理,分散注意力等方法。先要接受孩子的睡眠,饮食,排便的不规律,持之以恒的培养他们吃,睡和排泄的习惯。虽然形成规律很慢,但终会养成的。
五,妈妈的情绪稳定,是孩子最好的礼物
前面也提到过,妈妈的一言一行会被孩子耳读目染。一个有稳定情绪的妈妈,孩子不会焦虑。妈妈悠然自得,孩子也会安静惬意。妈妈是孩子的定海神针。那么妈妈怎么保持一个稳定的情绪呢?
最好的家庭是爸爸爱妈妈。妈妈得到了足够的爱的滋养,足够的自信和尊重,自然能够有足够的能量来爱孩子,孩子才会爱家中的爸爸妈妈。孩子闭上眼睛的视觉后象都是欢乐的场景,这个家庭的爱就流动起来了。
临床上问题儿童,要么爸爸爱孩子,妈妈也爱孩子,但是爸妈间不相爱。要么是爸爸妈妈都不爱孩子。夫妻相爱的情况下,即便孩子出现什么偏差行为,都是比较容易矫正和治疗的,不会导致严重的疑难杂症。
六,抓住0~3岁的关键期
婴儿时期是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年龄越小,发展越快。学习能力,会出现很多关键期。关键期是指某种知识或者行为经验,再摸以特定时期或者阶段中最易获得和形成的时期,错过这个时期就不能获得或者达不到较高的水平。
近年来用敏感期代替了关键期,因为是否这些能力是不可逆的尚无法证明。
任何敏感期,家长只要充满爱心,站在孩子的立场,深切的共情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孩子,包容理解孩子,这些敏感期都会顺利的走过,所以再次强调:爱是一剂良方。
时间的原因我只把敏感期罗列出来,有兴趣或者疑问的家长,欢迎加我的微信一起探讨。
0~2.5岁
视觉敏感期
听觉敏感期
口和手的敏感期
渴望爱的敏感期
行走敏感期
语言敏感期
2~3岁左右
空间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
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
模仿敏感期
自尊敏感期
最后的时间,是本章涉及的习题,希望大家认真阅读课本,认真答题。既能掌握心理学的理念,又能答得出专业的试题,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心理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