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冰山模型引发的对于教育引导的一些想法

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在1973年提出素质冰山模型,也就是说个体素质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冰山以下部分”。前者包括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的变现,是容易了解和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而后者包括了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外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改变,但却对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作用。

      在学校里,我们经常能发现学生的一些行为是各式各样的,其实学生看见的行为就好像冰山浮出水面的部分。真正形成的原因都是我们无法直观了解、看不见的,就好像冰山下隐藏的部分一样。

      而学生大部分行为都是周遭的环境、原生家庭所生发的。我们说:言传身教。老师是言传,父母是身教。孩子6岁以前的大部分言行都来自于和父母的模仿学习。这也就体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那既然6岁以前家庭教育很重要,作为我们老师需要做什么呢?是否可以不作为?不!我认为更多的是帮助孩子人格的建立以及素质的培养。

      以往外界对于教师的角色定位更多的是关注到老师对于儿童知识以及技能的培养,但是这些只是形而下的教。教师应该更多的起到形而上的引导。

      第一:帮助儿童建立并适应自我的角色定位。我们知道人在社会中要同时担任很多种角色:父母、孩子、员工、学生、教育者等等,既然一生中我们都会是一个担任多种角色的人,那么帮助孩子适应社会,明白社会中每一个角色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就显得至关重要。

      第二: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即事物的是非、重要性、必要性的价值取向。如合作精神、牺牲精神等等。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来说非常重要,一个良好的价值观也会影响人的一生,但是价值观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从小开始一个漫长的过程。

      第三:帮助学生形成自我认知。即对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如自信心,乐观精神等等。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人还不知道自己,就无法正确的认识客观世界。人只有认识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才有助于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

      第四: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即利他行为:谦让、分享、助人、关心社会发展等。我们作为社会人,都需要得到外在群体的认可。有效的促进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并在一定的程度上抑制了其的攻击行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