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居住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的单亲妈妈Zoe Crain的故事。
Zoe今年34岁,她独自抚养着5个孩子。在过去的许多年里,Zoe每天的生活都围着家庭和孩子打转。生活的无力感无限笼罩着她,一眼望不到头。
可越是这样枯燥、无力、压力紧绷的生活,越能唤醒Zoe内心对生活的渴望。她怀念起儿时的梦想,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咖啡馆,每天都能为客人做一杯美味的咖啡。
Zoe是勇敢的,幸运的。这位生过5个孩子的女人依然有勇气追逐梦想,她没有选择逃离,反而带着孩子一起,同步追梦。
实现梦想的第一步,是得先找一个开店的场地。租店面需要大量资金,Zoe没有钱,她决定先买一辆老旧的厢式货车自己改装。这辆车很便宜,但已经废弃了很多年,要改装它不但需要补救硬件,还得安装电力系统和水系统。有了这些,它才能成为一辆移动咖啡馆。
修补和改装的工作是Zoe的老爸和5个孩子完成的。
老爷子带着5个外孙,看着Zoe找来的教学视频,用手边的二手材料和设备一起改造、粉刷这辆废弃小货车。最后为这辆车配上咖啡机、磨豆机和杯子,一家独立的移动咖啡馆就完成了。
Zoe把这辆改装成功的移动咖啡馆取名为“漫游豆”(The Roving Bean)。她开始开着这辆车四处卖咖啡。
如果故事只是到此为止,Zoe似乎也没什么好钦佩的。不过是自己摆了个摊卖咖啡么,咖啡也是豆浆的一种,怎么国外卖咖啡就变成梦想了?
Zoe真正令人钦佩的地方,是她不但开着小车四处卖咖啡,还会兜售自己的励志创业故事。
从开了这家咖啡馆以后,她经常参加一些线下大型活动,去演讲自己的创业故事和逐梦精神。她说:“其实有时候你只要坚定信心、付出时间与努力,就能完成你的梦想。”
把梦想销售出去
作为一名美食博主,这条新闻最吸引我的无疑是咖啡两个字。可一篇新闻读下来,我更钦佩Zoe的头脑。
曾经我谈起梦想,就觉得它是神圣到不能贩卖的东西。我自主且无知的认为,神圣的东西是不需要销售的,它只需要做好,然后吸引。
可实际上,销售并不是亵渎梦想,而是属于梦想的一部分。因为只有一份可以支撑你未来和物质生活的梦想,才是实际的,永久的,可靠的。“快乐可以依靠幻想,而幸福只能依靠实际。”
把梦想变成生活的助力,才是真正的本事。
多年主妇生活没有把Zoe的智商磨平,她不但开了咖啡馆,还同时为自己做了PR,做了销售。她的梦想可以帮她养家,帮她富有,帮她提高生活质量。
毕竟就算你憧憬平淡似水的生活,如果没有坚实可靠的经济基础做支撑。它也只会是光洁圆润的气球,在遇到生活中的磕磕碰碰时瞬间崩溃,比如疾病、意外、失业等等。
你看,实现梦想是很复杂的过程。首先得有勇气,其次需要坚韧的意志力和追求梦想的条件和能力,除了这些,你还得有一样更重要的东西:有卖出梦想的能力,学会销售。
梦境还是现实?
梦和梦想的区别,就是梦境与现实的区别。
如果你期待的生活是远离所有烦恼,在生活中的某个瞬间过后,钱从天上来,顺利的香气环绕腰间,一切都是那么轻松快乐,没有丝毫不适。这就是梦,只能在睡觉时实现。
对于普通人来说,实现梦想的路径只有一个:
1、意识到自己的能力范围,然后寻找梦想,确立目标。
2、把目标分解成步骤,一步一步的做下去,努力做到最好。
3、把努力的成果和努力的故事打包到一起,卖出去,帮自己和家人提高生活质量。
说起来简单,却没几个人能做到。梦想是不但在走向它的过程中满是荆棘,即便实现了,也有更多躲不开的烦恼。
所以有人会问,那还追逐梦想做什么呢?是啊,所以99%的人都放弃了。有人还没把梦想和梦境区分开,有人不具备销售梦想的能力。
这算失败吗?也不算。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未来很长,生命很久,无论我们还有没有机会实现心中的梦想,都不必悲观。
认清楚生活永远不缺乏烦恼,调整自己对生活的态度,我们依旧可以做想做的事。
如果想追梦,那请继续。如果不想努力了,为自己的内心保留一丝憧憬与期望,闲着没事做做梦,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好呢?
人生若无悔,其实也蛮无趣的。
写在文末: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
每个人的梦想不尽相同,也就无法用自己的标准评判别人。我们能做的,是埋头钻入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这样才不会如濒死的鱼,麻木的翻着白眼。
不瞒你们说,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咖啡馆,也是我曾经的梦想。
作为一名咖啡重度爱好者,我第一次喝咖啡是在小学。那时候只有雀巢速溶咖啡,同学们喝了都说苦,只有我在品尝过滋味后爱不释手。
长大后,在北京的众多街道,在上海,在青岛,在青海,在欧洲,在以色列,在俄罗斯,在高铁站,在机场......不管走到哪里,我都一定要在当地喝咖啡,能喝多少喝多少。
在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最不缺的就是咖啡馆。因为这里有很多文艺青年,喜欢没事就去咖啡馆坐坐,喝杯咖啡,聊聊理想。
所以我也经常梦想着,等有钱了,自己也开一家咖啡馆。既能免费喝咖啡,又能赚钱。
当然,现实没给我这个机会。折折腾腾,我还是在码字这条路上越走越远,靠写作为生,所以我在《纽约时报》上看到Zoe开咖啡馆的新闻时,突然就想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