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这两点挺有意思,在自己生活中经常遇得到。自诩不是个冷静、拿捏好分寸的人,偶尔做些“出格”的事情,但往往因为一些大的道理记在脑中,现场时即便不能运用,起码也能做到“冷静”处置,还给人“成熟”的印象,其实自己是知道,那是深入思考不进去的迟钝像。
弱者的优势。现实中不管是公司还是个人,若隐隐“显示”出强者的姿态,在新闻中都容易成为被攻击的对象。弱者总能激发人的同情心,也更容易让人带入他的角色,比如商家与顾客、老人与年轻人发生矛盾时,更易让人站在弱者的一方。之前自己属于同情心泛滥的一类,经常凭情感做事,街上看些“乞丐”、“走失的大学生”、“聋哑的姑娘”……总会伸手掏掏口袋,给少了还不好意思,揽着哥们的肩膀还语重心长的说“先吃饱饭,回去后下次可注意……”,满足了内心“虚荣感”,估计一直低头的那兄弟还嘀咕着“傻x”呢;住院那次对面房间来双手被拷床上的“病人”,麻醉过后一直叫着“口渴”,我给妈说,给人家拿点水喝吧,妈回来说“给子弹打的”。渐渐地,不在随意的将同情心放在“胸前”,这样的滥用,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对于“不好的人”,自己亦不认为自己是好人。再遇到类似的事,我会给旁边的人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不理!”,亦或是“自助者天助,帮!”
陀螺效应。敏感的事件就像陀螺,当事人的每次回应,都是抽向它的鞭子。尤其像娱乐圈的新闻,无论当事人说什么,只要回应了,都是给媒体提供了新的线索,在把之前说过的话当做背景再次报道,让这件事波及越来越广,如宝强的离婚事件,这个“瓜”我吃了挺长时间的……我发现生活中类似这样的“小陀螺”事还真不少,小时候爸每次喝多,只要不是酒醉不醒,他的每句回话都是“抽向”我妈咆哮声吼的鞭子;上学时犯错,遇到较真的老师,尤其在气头上,每句的解释都换来大腿上的一块淤青;遇到女友发飙却分不清东西南北的男生,我虽然也不知道咋办,但一定得认清一点:那是个”陀螺“。对于类似的”陀螺事件“,当我意识到时,我基本采取“消极”态度——要陀螺在转会,异常的情绪定然是短时间的,待“停稳”后再去化解症结,甚至有些事就不需再提起。
我们身边定然有许多“嘈杂”的信息、声响,需要我们冷静地分清信息传播的“规律”不被表象迷惑,保持清醒。简单点,当自己兴奋时,要意识到是否出格,当别人情绪失控时,要意识到手中是否握着鞭正准备抽出的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