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是因为以史为鉴,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从而能更好地认识世界和理解人生。
而在古代,那些帝王交相们读史书,可不仅仅是为了学习,而是将其作为权谋和生存的工具。他们通过角色扮演、代入历史情境、验证史实来锻炼判断力,并从中汲取职场生存智慧。历史不仅是参考答案,还是帝王将相们的职场攻略手册,他们通过历史事件来指导现实政治,甚至用历史人物的行为来为自己的政策或行为找借口。
这种读史方式与我们现代人学职场套路是很相似的,无非都是为了在复杂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史学大家许倬云先生在其作品《从历史看领导》一书中指出,古代的帝王将相,在现代来说,就是各大企业中的董事长、总经理。
《从历史看领导》是一本从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提炼出来的关于领袖哲学与领导艺术的书。
作者以其深厚的史学功底为基石,将中国数千年历史中的政权更迭、制度演变、人物兴衰作为案例,讲解领导的核心要素:从权力的来源与合法性,到团队的构建与维系,再到领导者的自我认知与时代责任。
许倬云先生在书中提到,一切脱离时代背景与群体需求的领导力都是无意义的。真正有效的必定是那些能与当下时代的核心矛盾相适配的管理方式。
书中以中国历史上的三大阶段为例,阐释了适配性的重要性。
第一,封建时代(周),周天子以“宗法 + 礼制”推行分封制:分封亲戚、功臣构建血缘与利益共同体,以 “礼” 明确诸侯与天子的权责,适配了当时的时代需求,造就了周初的稳定。但随着血缘淡化、诸侯实力失衡,该模式也随之失效。
第二,帝制时代(秦至清),秦以 “郡县制” 取代分封,建中央集权与官僚体系,凭选拔官僚,如察举制、科举制,垂直管理地方;以制度理性,如汉代考课、唐代三省六部,适配大一统治理需求;后期因制度僵化,如明清科举束思、官僚腐败,导致领导体系崩塌。
第三,乱世转型期(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成功领导者多以适配愿景推动变革:商鞅以 “耕战” 变法、北魏孝文帝以 “汉化” 改革,均通过破局重构群体认同与行动方向,契合乱世 “旧模式失效、需建新秩序” 的需求。
《从历史看领导》的深层价值,不在于提供领导力技巧,而在于以历史为载体,传递一种人文主义的领导观。
许倬云以史为镜,最终想告诉读者:优秀的领导者,必然是懂历史、识人心、有格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