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美式老妪
这几天,总在考虑一件事:自己给家人捎了几份份子钱,去随份子,份子钱记录在册后,记账先生问要回帖吗?要捎喜糖吗?我当时脑子抽风了,很潇洒的回到,不用回帖,不用捎喜糖,都是自己的亲人,我能回话,份子捎到,他们相信我。的确,我当时也是那么想的。
事实是,我的脑子的确是被驴踢了。
今天回家,我把情况叙述完。我年迈的老爹没像小时候那样训斥我,却郑重其事说给我一句俗语,“古时,人情大于天。”还给了赠品——份子钱捎没了,断亲的故事。
想当年,我爷爷让人给捎了份人情钱,那人说给登记造册了,放心吧。当时,我爷爷想到了,咋没有回帖呢,但本着用人不疑的本民思想,听着信誓旦旦的话语,回帖不回贴的,份子随上就行了。可到了自家办喜事了,没见到那家人来贺喜,也没捎来人情钱。纳闷吧,还不好意思直接问。好几年过去了,那家亲戚家又有喜事,我爷爷亲自登门贺喜,才知道上次贺喜钱没捎到,那家亲戚以为断亲了,所以我们家的事才没来贺喜。
其实,我听出了老爹的话里的意思,我采用买椟还珠的思路,把老爹的“人情大于天”还给他,我认为他讲的故事启发了我——这回帖足以代表我给捎去份子钱了,为什么不要,难道想要在亲戚间制造误会和矛盾吗?
大娘也对回帖的事,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标题为《改回的回,省得误会》。
有故事佐证,还是一件有关捎钱的事。二十年前,那时通讯不方便,邻村人之间、各亲戚之间能见到的时候不多,有些事大家都知道时,恐怕一年半载甚至几年就过去了,大概不说起话,不对上话茬,有些事就永远稀里糊涂过去了。此为背景。话说,A在集市上给儿子准备结婚物品时,钱不够了,恰巧碰见亲戚B,于是向B借了为数不多的钱,A当场谢过亲戚B,并说一定要还,而B知道A家里实在困难,就表示过A家里实在难,这点钱就不要了。不成想,A让一位看似利索的人捎钱给B时,心存感激地把这话也说给了这位利索人。俗话说,“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利索人应下这事,就把钱放入自己的口袋,从此再不提此事。利索人以为会把这钱占为己有。而B呢,一直以为那些钱不多,A不给就算了。无巧不成书,利索人本以为这事会稀里糊涂过去,自己占了这便宜,没想到没过多长时间,这三人同在一场合中碰面了。A向B表示谢意,说钱已让某利索人捎去了,多亏了B帮忙。B愣了,说钱没收到。AB同时面向那位利索人。利索人尴尬了一会儿,解释说忘给B了。
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尚且要回执,现在通讯发达了,回执一下,事情解决更利索吧,不是吗?
我虽不是此情况,但我一没回帖,二没喜糖,用什么证明自己把钱给捎去了呢?于是,我更加自责自己的荒唐。
“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作为女子,一辈子不可能长胡子,那一辈子就办事不牢了吗?
我坚信自己是盒子里的那颗夜明珠,我真的发光啊。这大家是知道的,也见过我发光啊!可今天,老爹和大娘的俩故事,让我觉得我这颗货真价实的夜明珠,虽发亮,让现实中那些误会和骗人的强光一照,看不出真假了啊!
傻潇洒,让我后悔不已。幸亏让我捎钱的是自己的至亲,长辈们不是不相信我,他们是在提醒我,来点实惠的举动,不会遭人怀疑,不管对家人还是外人。
经历了此事,我恍然大悟,有些人结婚后与婆家关系搞不好,是不是像我一样,以为自己啥都能代表了,大包大揽,导致误会呢,毕竟,婆家人比娘家人少接触二十多年呢,了解不深刻(幸亏我充楞代表的是娘家人,他们对我了解很深,要不也产生误会了)。
此事后记,谨记:脑袋被驴踢、头被门挤了的事,少干,不,是,不干,不要傻潇洒,来点实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