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生均经费“万能论”要不得

当前,随着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的持续推进,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投入不断加大,各地义务教育学校生均拨款标准大幅提高,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更加均衡,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高。

但是,在这样一个总体较好地环境下,在有的地方政府,一种不正确的生均经费“万能论”论调也在逐渐抬头,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

那么,什么是生均经费“万能论”呢?顾名思义,就是一些人想当然的认为,既然足额拨给学校生均经费了,那么学校不论校舍面积、在校生数量,除了教师工资和校舍翻修外的大事小情,就一概由生均经费解决。比如,一所学校的多媒体设备年久老化需要更新,往往会得到“生均经费中有设备维修项目,从生均经费出”的回答。殊不知,这所学校30个班,不足1000学生,生均经费不足80余万,而更换30台多媒体就要近80万,全从生均经费出了,学校还如何运转?再比如,这所学校申请取暖费,得到的回答仍然是“从生均经费出”。殊不知,这所学校是一所农村学校,虽然学生不多,但教室、宿舍、餐厅总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按照生均经费中60元/人可用于支付取暖费的标准计算,年取暖费也就60000元,又如何能够支撑全校的取暖……

可能上述这所学校的例子有点极端,但现实中这种情况确确实实存在,而且屡见不鲜:“校园围墙不足2米,不符合安全要求,加高至2米,费用从生均经费出”“校园监控没有达到全覆盖,存储不足90天,整改,费用从生均经费”……,等等。

当然,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受经济下滑、财政压力大等因素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也确确实实暴露出有些部门仍然存在官本位思想、本本主义,缺乏同理心,遇到问题不能从实际出发,想方设法解决问题,而是一推365,让学校自己想办法。

众所周知,义务教育学校是公益事业单位,其经费来源渠道就是财政拨款。如果把这些困难和问题都推给学校自己想办法解决,即使最终能够解决,四处化缘求助,也势必会占用学校及校长大量时间和精力,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不说,而且还有损教育的形象和教师的社会地位。如果不能解决,则会影响学校师生的生命安全或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拉低群众对学校乃至区域教育的满意度。

综上,建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进一步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意识,切实落实教育发展的主体责任,不断增加教育投入,主动为学校发展排忧解难,让广大中小学校腾出精力攻主业、提品质,唯独如此,才能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