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行路上。
FM971主持人温厚沉着的声音响起。
这是大王乐的声音。
喜欢他每天早晨的唤醒,在他励志的声音中,心开始苏醒。
城市生活的紧张,需要放松。但工作,实际上是紧张的,无法放松。所以,这一刻,车厢里的相遇成为了每天的期待。
这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
听新闻,触世界,与你一路同行!
深圳电台拟用AI机器人替代部分节目的播出,AI机器人迟早有一天会走入我们的生活,走入我们的工作。
马云爸爸开设无人酒店。
随着中国人工成本的增加,人会变成什么样的生物?到底是昂贵的?还是廉价的?到底是值钱的,还是便宜的?
终有一天,很多岗位都会被取代。
思想还在,但社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以,一种新的经济学悄然兴趣。
以辅导写作为名的各类收费群、收费课、收费势力悄然兴起,以公众号为实体赚钱的平台悄然兴起,以吸人眼球、博人赞赏的新经济悄然兴起。
前不久,某律所接到一起新型案件,某平台,网络主播,小学生用妈妈的手机点赞打赏,不一小心,10多万就这么赞赏出去了。家长发现一大笔钱不见了,报案,才发现居然是粉丝经济。
粉丝经济泛指架构在粉丝和被关注者关系之上的经营性创收行为, 是一种通过提升用户黏性并以口碑营销形式获取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商业运作模式。以前, 被关注者多为明星、 偶像和行业名人等, 比如, 在音乐产业中的粉丝购买歌星专辑、 演唱会门票, 以及明星所喜欢或代言的商品等。现在, 互联网突破了时间、 空间上的束缚, 粉丝经济被宽泛地应用于文化娱乐、 销售商品、 提供服务等多领域。商家借助一定的平台, 通过某个兴趣点聚集朋友圈、 粉丝圈, 给粉丝用户提供多样化、 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 最终转化成消费,实现盈利。
但究竟是粉丝经济还是经济诈骗?公安机关正在介入调查。
同样的案例发生在身边。
某女,17岁。家庭条件富裕。因为无聊冒充某大学的在校学生,在网络上与一已婚男子网恋。二人最开始的时候,浓情蜜意,你侬我侬,真是羡杀一片人。
然则,某女忽然发现男子已婚,双方身份都是造假。一怒之下,把男子拉黑。
男子去公安机关报案。
公安机关把某女抓走。
吃瓜群众看到这里肯定要说,这不科学。但事情的真相就是这样。某女被以诈骗罪起诉,此案正在审理中。
为什么?
因为男子在与其交往期间,馈赠了现金,打赏点赞,节日礼金若干。
好了,吃反群众可能要说男子明明是欺骗在前,而且有骗婚的嫌疑。但是因为虚荣带来的收益成为某女踏上犯罪道路的证据如铁。
这是虚荣经济学。
什么叫虚荣经济学?是指以虚荣为吸引的一切经济类型的行为。
比如说,大家熟悉的,粉丝经济,比如说,大家熟悉的,点赞打赏。
虚荣经济学背后的底层逻辑来自“虚荣效应”。
什么叫“虚荣效应”呢?
虚荣效应(Snob Effect)较为典型连带外部负效应,消费者想拥有只有少数人才能享用的或独一无二的商品的偏好。拥有某种虚荣商品的人越少,该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大。艺术珍品,特别设计的跑车,以及定制的服装、莫名其妙的抖音网红、吃饭女神等等这类都是虚荣商品。此处,顾客从艺术品或跑车、或某种赞赏行为中获得的价值,多半来源于"因几乎没有人拥有与我的一样的东西"这一事实而产生的特权、地位和排他性给左右了,他们之中的很多人也希望自己能拥有这些虚荣的物品,比如说自己也能通过吃饭成为网红,也能走到哪儿都吸引别人的目光,也能日进斗金……
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攀比效应”是一种赶时髦的心理,想拥有一件几乎所有的人都已经拥有了的商品;“虚荣效应”是指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只有少数人才能享用到的独一无二的某项产品或者服务。
由此推延,社会生活中的“攀比”心态即是看到别人拥有了,自己也想拥有的心态;更进一步,“虚荣”心态则是期望达到少数人享有的荣誉、地位或者身份。
在经济学理论中,“攀比效应”是较为典型的连带外部正效应,当一项产品、服务或身份开始比较容易获得,并且开始逐渐形成一种趋势,大家会感到别人有了,我也得去搞一个,就像中国的手机发展、汽车发展、高尔夫球练习场的快速扩张、小学生买电脑、积极去考研,多不胜数。这些东西对个人不一定很有用,但是如果你没有,会感到低人一等。
虚荣效应则被认为是较为典型的连带外部负效应,消费者偏好拥有独一无二的商品。拥有某种虚荣商品的人越少,该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大。艺术珍品、特别设计的跑车以及定制的服装都是虚荣商品。顾客从这些商品中所获得的价值,多半来源于“因几乎没有人拥有与我一样的东西”这一事实而产生的特权、地位和排他性。
“攀比效应”的衍生品——粉丝经济,粉丝经济的概念最早产生于六间房秀场,其草根歌手在实时演艺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忠实粉丝,粉丝通常会通过购买鲜花等虚拟礼物来表达对主播的喜爱,在节日和歌手生日等特定时期礼物的消费尤为活跃,据统计秀场的ARPU值最高可达1,000元人民币。粉丝经济概念的产生为音乐、影视等娱乐行业指明了客户所在,区分客户和用户,并差异化地对这两个群体服务正在被业内人士普遍关注,行业期待粉丝经济的提出可以改变近年来收入低迷、新人和新作品匮乏的现实。所以,由此产生的各类表面的疯狂点赞打赏,也就被人们拿来大行其效。据有关数据报告,随着近几年各种选秀节日的发展而出现的,比如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节目。现在的"粉丝"是一群特殊的大众文化接受者,年龄较为集中在15~31岁,女性较多,他们以异乎常人的热情投入于他们所倾慕或崇拜的特定个人(明星、名流)、节目/作品(电影、电视、音乐作品)、团体(流行乐团、球队)等,虽然不一定有很强大的购买能力,但其为偶像消费的冲动却很惊人。
2006年,当各类选秀节目落下帷幕后,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对上海东方卫视"加油!好男儿"、"我型我SHOW"、"创智赢家"、"舞林大会"叫板真人秀进行的调研报告显示,这四档真人秀的各环节价值超过38亿元,对社会经济的总贡献达到76.89亿元。我型我秀"和"加油!好男儿"两个选秀节日的短信投票总共有1600万条之多,"粉丝"不仅仅是一支庞大的消费群,同时也是一支具有潜力能量的经济力墙。2006年11月6日,全球首个以"粉丝"为主题的节庆正式在中国创证推出.主办者明确宜称"粉丝节"的目的。就是为了孕育"粉丝"健康文化,撬动-个潜力巨大的"粉丝产业",形成一种新兴的"粉丝经济"。而最新的数据估计更惊人。
随之产生的小众文化,小众消费,也是虚荣经济学的衍生。但它是“虚荣效应”的产物。相对于我们大家都喜欢看电视、听音乐、读书来说,如果兴趣只是小部分人有的,更新奇更前卫,比如说疯狂的喜欢球鞋、喜欢b-box,那么这个群体就是"小众"。
而让西方人感觉迷惑不解的是,同样是攀比效应,同样是虚荣效应,为什么到了中国就以被放大百倍、千倍、万倍?它和拥有效应有什么联系?
但无论如何,你不得不承认,中国的虚荣经济学,正在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疯狂的背后,是什么推动了它的发展和进化?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