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我们的培训安排在商丘,心里有点失落,虽然没有来过商丘,但是对商丘的印象并不好,豫北、平原、贫穷、落后。
出了火车站,天空灰蒙蒙的,建筑也都是陈旧灰暗的,各式各样的三轮车在大街上穿行,路边三轮车、汽车停的也很杂乱,入住的宾馆看上去也脏兮兮的,条件很简陋,果然跟印象中的差不多。
随着对商丘的了解增多,改变了我对商丘的印象。
商丘古城
可能是我孤陋寡闻吧,之前好像没有听说过商丘有古城。那天傍晚,跟着导航骑着青桔车,来到古城。远远看去,归德门古朴厚重,城墙上彩旗飘飘,颇有电影里兵临城下的气派。城门下的大石板路磨的光滑锃亮,高低不平,一看就是原装的,五百年前的大马路。
站在城墙上,老城里面是一排排青灰瓦房,城墙外面是护城河和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几百年的风风雨雨,老城还能保存下来,真不容易。
沿着古城的街道走进去,参观了壮悔堂,重温了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在陈家大院转了一圈,又在网上查阅了陈家大院的历史,跟着导航查出了宾阳门,又沿着城墙内侧的道路到南门。
转了一圈,我再打开地图发现,古城四周都是护城河,只有四个城门通往外界。这才是正宗的古代城池呀!沿着南门走到张巡府,因为赶时间我没有进去,直接去了应天书院。书院里面只摆了一些至圣先师的塑像和范仲淹的介绍,有点失望,鼎鼎大名的应天书院居然没有可看的内容。
回头的路上,我打开地图仔细研究了一下古城,遥看了范公桥,这个护城河水域的面积还挺大,地图上的古城一下子震撼到我了!
在网上查阅了很多商丘古城的资料,了解了商丘古城的前世今生,商丘古城已有四千多年历史,现存地上的归德府城于明朝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破土动工,历时八载,于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竣工,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现存归德府城之下同时叠压着明朝弘治十六年之前元朝时期修建的归德府城、北宋时期的应天府南京城、[38]隋唐时期的宋州治所宋城、秦汉时期的梁国国都睢阳城、周朝时期的宋国都城等6座都城、古城。商丘古城是当今世界上现存的唯一一座集八卦城、水中城、城摞城三位一体的大型古城遗址。
现存商丘古城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虽然历经战乱,但保存得基本完好,为全国少见的古城遗存。由于年代久远,兵祸天灾,古城曾多次被毁,又多次重建,但范围都在南北十里之内。城门为拱券式,至今保存完好。东门曰宾阳,西门曰垤泽,南门曰拱阳,北门曰拱辰。四门外原有四个瓮城,瓮城又各有一个扭头城门,北门向西,东门和西门向南,南门向东,所以,商丘古城古有“四门八开”之说。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为防金木相克,古城东西两门相错一条街,东门偏南,西门偏北,出现了与南北轴线分别相交的两个隅首,成为中国古城中的唯一。
商丘古城是历代先民们智慧累积的创造,更是“象天法地、顺天应地、取法自然”思想的应用,其目的就在于创造一个“天人协调、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以祈求城池万年永固。古城外为土筑的护城大堤,即城郭,呈圆形,象征天;内为砖砌的城墙呈方形,象征地。外阳而内阴,阴阳结合便是天地相生,如此整个城池便成为阴阳合一的大宇宙的象征,商丘古城也便有了与日月同在的道理。
鸟瞰商丘古城,外圆内方,犹如一枚巨大的方孔圆钱,寓天圆地方,天地相生,招财进宝之意。古城内的四合院鳞次栉比,93条街道把全城分割成200米见方的许多小块,格局如同棋盘。在古代的八卦学说中,9是最大的数字,而3是万物的源泉,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93是一个吉利的数字。
归德古城五百年只是它的“今生”,它的“前世”也非已被探明的四城叠压,而是可以上溯到四千年前,甚至更加久远,久远到万年前的人类童年时代。中华上下五千年史诗般的文明进程中,一座小小的城,不仅没有缺位过,而且自始至终立体地呈现为一条清晰、坚韧而又无比活跃的历史生长线,而且成就过那么多个不胜枚举的伟大灵魂。产生过那么多次难以罗列的历史嬗变。创造过那么多项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遗留下诸多追思先贤的古迹名胜。
梁孝王墓
去参观了永城市芒砀山的西汉梁王陵墓群,有梁孝王刘武墓、梁孝王之妻李王后墓和梁孝王长子梁共王刘买墓三处。墓地皆为凿石穿山的超大型岩墓,迄今为止,已经有2100 多年的历史;其墓葬规格之高、工程规模之大,堪称中国之最。
因为疫情原因,学校请的部分授课专家没有来,临时调整了课程,请了商丘师范学院人文学院的一位教授给我们讲商丘城市品牌的解读。听了老师对商丘历史和发展现状的分析,对商丘厚重的历史文化更是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