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毕业的那一刻开始,我就告诉自己:进入社会,本无背景,更需要努力,保持空杯心理。但是,近一段时间以来,心态和行为方式发生了许多的变化。由于种种原因,对工作内容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排斥和厌倦心理,在和同事交流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较大的分歧,导致工作关系变得僵硬。此外,工作的不顺利逐渐对日常生活产生了影响:性格越发沉闷,找不到自己的兴趣点;自我封闭;习惯性内耗等等。
这样的情况,很需要进行调节一下。反复思考之后,觉得自己有可能失去了初心:一颗空杯的平常心。
第一次听到平常心,还是在《士兵突击》中,吴哲的嘴里听到的。大学期间一直念念不忘。
所谓平常心,有高有低。高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低者,我所理解的,是通过自我分析,得到客观的自我评价和外部环境分析,不失奋斗之心的坦然接受。
拥有平常心并非漫无目的,失去斗志,而是审慎之后的自我梳理及外部环境的客观评价。建立平常心之后,会明确的知道自己的能力优势与缺点,将要努力的方向。看到与他人的差距,开始制定行之有效的行动策略,并非内心的焦躁不安。在人际交往方面,因为有了对自己全方位的剖析,破除了玻璃心,不在轻易产生对他人的盲目崇拜和对自我的否定质疑,批判性的思维、自信心开始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不断建立起来,源于内心的满足感也会日渐富足。同时,清晰的知道想要到达的目的地,开始以这个目的为中心,学习知识,利用知识融入相应的圈子,开始逐步舍弃的无效社交。
如何建立平常心?首先,需要进行自我分析,通过各类测评,日常行为习惯的观察,SWOT分析,总结出自己的优缺利弊。当然,由于生活环境和认知阅历的局限性,可能对于个人的认知不是很准确,但是可以借助他人,完成的事情不断的进行发现。比如,一个做事漏洞百出的人,真的无法用认真、一丝不苟来修饰。
内部剖析的体系建立之后,需要进行匹配性分析。价值观是否与职业理念相左,性格特点是否能在具体的事件上得到较大的发挥,能力是否满足职业要求等等。针对于生活中的其他方面,都可以这样进行分析。
以上,就是我所理解的平常心,将其应用于生活工作,会产生良好的作用,毕竟知行合一才是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