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7日 星期四 阴雨
早起,将《岁月无声自留痕》(09)重校两遍后,即发往简书。
上午,去社保局为老钟办补缴事宜。归程中,见一堵围墙上生一小榕树,其根扎于石缝中,竟不到地,叶苍翠碧绿,甚为可爱。再往前走,又见多种植物,如榕一般,在石墙上扎根生长。
我蓦然想起许多年前,从杂志上看到一组异域人的短文,其题为:万物皆可为我师。
种种植物,扎根石缝,没人给它们浇水施肥,只凭沐浴阳光雨露,一天天地自然生长。如果细细一想,总能给我些许启发。能启我者即吾师,这植物亦然。
至家。午饭后,精神一直挺好。有午睡习惯的我,此时竟睡不着,便在客厅中轻轻移步,浏览依墙而立的书橱,随意抽出一本旧杂志,是1998年的第3期《收获》。一翻,看到了一篇潘军作的《海口日记》,读了十余页,深为作者大胆而细腻的描写感动。
这是20年前的旧杂志,当时买它,就是冲着《海口日记》这四字掏钱的。因我素爱写日记,在红土村生活几年后,转往知青场生活不足两年,就记满了厚厚的三大册。
当年友人看了,认为我写得太真实,不适宜,所提场友应用化名。我未采纳其建议,仍如实记。
40年后,即2016年5月,当我们知青场场友聚会,要制作录相《青春情怀》、印制相册,都要配文记事时,才知道这日记真实的宝贵。它可是我们那段真实生活的记录哩。
俗言:几好的脑子都抵不上烂笔头,白纸黑字,斧劈不去。如果不是这支烂笔头(实际是一位姓甄的女场友送的一支英雄钢笔,那时候我所用的纸笔墨,都是场友们所送),任凭谁几好的脑子,几好的记忆力,都很难想起那地方,那人,那事的种种生活细节。全场120余人哟。
喜欢记日记,自然也爱看别人写的日记。我最早看的是《鲁迅日记》,厚厚两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8月初版,是从廉江中学图书馆借阅的。
鲁迅先生买书寄书、收信发信、理发作文、收稿转寄、钱粮出入、看病取药、谁谁来访,种种生活琐事,均有所记载。
如果单看其日记,似简单琐碎点。而对研究鲁迅先生的生平、作品、思想而言,则是十分珍贵的材料。
多年后,我有能力买书时,从旧书店淘得的《鲁迅日记》,为1976年7月第二版。近年从旧书店淘回《鲁迅全集》16卷本,其日记就居14、15两卷。
读其文学笔法的《狂人日记》,是中学时代。以日记的形式写小说、散文,趣味自然不同。多年前,我曾查过《文学词典》,日记体的文学作品多达数十种,却无缘一一浏览。读过的《莎菲女士日记》(丁玲),《病闲日记》、《沧州日记》(郁达夫),颇有印象。他们都写得朴实自然,生动有趣。可窥见他们曾经搏动的心,依然在那字里行间搏动。
现在重读潘军的《海口日记》,心里便想:写小说的人,可凭他的知识积累、人生阅历、丰富的想象,随手拈来,将人生的断片、生活内容、生活细节揉合在一起,落在纸上,让人读来清新自然,趣味盎然。那么,我们写日记,不也可以写得饶有兴味些么?
放下杂志,依然在想:他是人呀,我也是人呀,他行,我也行,我行,你更行!想着想着,心血又来潮了,于是便有了这篇新的日记。这无声的岁月,那留痕新鲜着哩。
夜仍有雨,但愿明天阳光灿烂。
吴鸿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