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拥抱你的内在小孩》第四章惊吓和第五章被遗弃的创伤,做如下训练:
1.感受自己的惊吓,自己惊吓时我是怎样的状态和感受?觉察和探索是怎样的事件触动了我的惊吓,我的惊吓来源于哪里?我惊吓的时候,我会运用哪些防御模式和补偿机制。
2.感受自己的被遗弃的感觉,我有哪些状态和感受?觉察和探索是怎样的事件触动了我?被遗弃的感觉来源于哪里?我被遗弃的时候,我会运用哪些防御模式和补偿机制。
1.惊吓来源:
案例1(惊吓来源于压力):记得我和先生恋爱时,有一次他们部队里搞活动,就是让参与的人唱歌,当轮流到我时,脑子一片空白,本来很熟悉的歌词全忘的一干二净,觉得很羞愧和无力,随之而来内在对自己还有评判的声音,就是我不行,我唱不好。整个人也是僵住的,很紧张的感觉,后来先生带着我一起唱,感觉轻松了许多。其实最初我也是想挑战一下自己,节目开始前我还练习了几次。现在我明白,在当时的情况下,我是陷入了惊吓,唱不出来,我本来就对这种场合不喜欢,但又想挑战自己。
防御模式:现在想来,在参加节目前我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惊吓,只是自己不自知,想要掩饰自己而选择挑战自己。
补偿机制:有惊吓而产生的羞愧感受,让我的内在对自己有了评判的声音,“我不行”,这也是我的一个限制性信念。
案例2(惊吓来源于畏难和逃避):4月份的时候,建琼老师让我们看《李天命的思考艺术》这本书,当我买书以后,粗略的看完一遍,当时简直是不知书中所云,很是晦涩难懂,没有一点头绪,还会有强烈的畏惧、逃避和依赖心理,感觉自己看不下去,5月初我给建琼老师发了信息,告诉她,我就是书中说的愚人一个,不是一个具有批判性思考的智者,老师让我向内觉察一下自己,我发现自己有很强的依赖逃避畏难心理,这时的我胸口会特别的紧。……这个星期当我真的去面对时,发现问题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难,我是有能力做好的。
防御模式:我觉得这本书晦涩难懂,感觉自己看不下去,现在想想是被自己给惊吓到了,一直拖延到这个星期才去真正的面对。这期间我也会提醒自己,今天要做李天命的思考艺术训练了,结果都被我认为比较简单的事情取而代之。
补偿机制:与老师交流后,我知道是自己没有去直面这个问题,当没有任何人可以让我依赖,逼着自己只有面对才能解决问题时,我发现自己是可以解决的。
2.被遗弃的创伤来源:
案例1(被遗弃的创伤来源于期待):我家先生有时周五晚上喜欢和他的同事打牌。对于他的这一行为,我是很不喜欢的。一开始我对他是指责抱怨,还很生气,同时也有担忧失望和无助。这个星期五晚上下班后先生又去和同事打牌,我打电话给他,让他早点回来休息,而他告诉我,晚点回来,门不要反锁。当时身体会感受到胸口有点疼,话语也觉得逆耳,表层的感受有失望担忧,觉得他这样做对自己不负责任,不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而且对他的这种行为也让我感到失望。当我躺在床上安静的感受自己时,我觉得有一种恐惧和痛苦的情绪出现。害怕先生打牌熬夜,不能按时休息影响身体健康,如果以后先生身体有不良状况出现,我和儿子怎么办?有一种恐惧和害怕被抛弃的感觉。
防御模式:对先生的这一行为有指责,抱怨,担忧,失望,当看到自己深层次的感受是一种恐惧和害怕被遗弃时,对先生也就少了一份期待,多了一些允许和接纳。
补偿机制:更多的去看到自己的内在,感受自己的需求,对别人多些允许。
案例2(被遗弃的创伤来源于担心和恐惧):小时候我爷爷喜欢跟我妈妈吵架,因为爷爷是教师,每月都有工资。我爸爸也是教师,我妈不是,每当看到和听到他们吵架时,我都有一种深深的担忧和恐惧心理,觉得我妈是被欺负的,担心她会受不了而离家出走,担心妈妈会不爱我。对爷爷有很大的愤怒,当我用心感受这些时会流泪,会心痛,更担心妈妈会抛弃我们。
防御模式:当我对爷爷的这种行为很愤怒时,我就不愿意理他,不想跟他说话,不想吃他买的东西,也不稀罕他给我买的东西。
补偿机制:在我内心深处,我会一直觉得爷爷是因为妈妈没拿工资而欺负他,所以我告诉自己长大后一定要经济独立,不依赖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