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一曲歌循环滚动,听哭了无数遍,却依旧欲罢不能。
小时候听过这首歌,不知道谁在唱,更不懂是谁写的,只觉得好听,好像流浪歌,"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
直到多年后的今天,翻开三毛所著的巜我的宝贝》中收录的一篇《橄榄树》,才知道这首歌名叫《橄榄树》,三毛作词,李泰祥作曲,齐豫唱出来。
"我想问问你,如果有一天,你在以色列的一家餐馆听到这首歌,你,一个中国人,会是什么心情?"
我没有如此感同身受,但如此悲伤、怀恋的基调,让我哭了许多次。
听到齐豫的声音一一纯净、空灵、悠远,我想到三毛,想到三毛"自杀"。三毛的一生自由不羁,活得自我而狂放,她走遍万水千山,让心灵栖息在风沙滚滚的撒哈拉沙漠,她说这是前世的乡愁,今生的宿命,她本是漠漠风尘中的一缕轻烟。但就是这样一个洒脱的女子却用自杀的方式,安然与世不辞而别。
有人祝福,有人悲痛。祝福她又将远行,与荷西一起,一起续他们未尽的缘;悲痛一颗陨石的悄然而坠,我们只能用她那生辉的文字来慰藉自己。
《橄榄树》之前,齐豫与三毛并未有接触,经过老师李泰祥引荐才得以相识,然而齐豫对三毛的印象并不是很好:她根本不像书中描述的那样,爱骑马,开着爱车飞奔的豪放,她说话细细尖尖,很造作。
然而,有人说,在台湾,只有三个女人适合穿波西米亚大花裙,其中两人,一人是三毛,一人是齐豫。时间久了,齐豫发现他们同爱红楼,穿着风格很相像,他们有说的上来的共通之处,便也真诚以待,自然成了朋友。
同处一个年代,齐豫将自己的事业经营的风声水起,随着年华的逝去,度入晚年,而三毛只剩灵魂的佳音,这也许是她的洒脱所为,也许是她的好奇心。她想自杀已经是内心萌生无数次的意念,她是一个有神论者,曾和好友约定,谁先死了,以后一定要托梦给活着的人,终究没有看到什么。
在沙漠中捡到的颈上佩戴的"死果",导致三毛离奇精神失控,而且下体大出血,差点死掉。甚至在荷西死后,因第一次与荷西运用通灵的方式交流,似乎灵界的窗口被打开了,这一切,都是她对灵异事件的好奇,坚信,使她甚至对自己的死亡充满了好奇。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这首旷世之作,不幸一歌成谶,这里有她对滚滚红尘的爱和痴,有蚀骨的孤独和纯真的赤子之心。
中学时学习压力加大,数学一向是三毛最不擅长的科目,但她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连着三次考了满分,但老师却满心狐疑,找了一份超难度的试卷,限时让三毛完成,三毛完全吓傻了,对老师说:"对不起,我不会做,"随后老师拿着毛笔蘸着墨水,边说:"我们班有个同学,最喜欢吃鸭蛋,老师今天就请她吃两个。"并在三毛眼睛上画了两个圆圈,像大熊猫一样,冰凉的墨汁流进三毛紧闭的嘴里,老师还命令地去操场环绕一圈,使三毛成了全校的笑点,老师的变态心理无疑给了一个中学生莫大的耻辱,导致三毛不愿去学校,甚至自闭,几次试图自杀。
直到遇见她的三位绘画老师:顾福生,韩湘宁,彭万墀,让一个摸不着人生边界的少年,克服了自卑,重见人生光亮,加之父母的帮助,最后出国留学,在七十年代,能漂洋过海,的确是一件让人垂涎的大事。
荷西去世前,三毛的文字是天真、乐观的。
最美是她与荷西的传奇爱情,荷西高中时与三毛一见钟情,相约六年后荷西学业所成来找三毛,六年后,荷西依然爱如当初。
荷西:"我们结婚吧。"
三毛:"我的心已经碎了。"
荷西:"心碎了可以用胶水粘起来。"
荷西对三毛说的这句情话,是我听过最笨、最浪漫、最有力的情话。
1973年的夏天,三毛穿着简单朴素的衣服,在撒哈拉沙漠嫁给了荷西。
他们的生活很简朴,环境十分艰苦,但三毛一颗执着,爱美的心,硬是将日子过成了诗,过成了画。正如她初中作文中写到:"我的愿望是,当一名捡破烂的人",三毛将捡来的人们丢弃的"废品",经过精心改造,变成一件件美轮美奂的绝品。
但是这份唯美的爱情,在六年后的一天嘎然结束,荷西在潜水工作时,意外溺水身亡了。
就像三毛所说,荷西走得太突然了,我们来不及告别,这似乎是上天给他们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当初"但愿人长久"的愿望,终未实现。从此,三毛再也不是那个快乐的三毛了,在《梦里花落知多少》中的笔触变得沉郁了。
"不知为什么,总也不厌地怅望着那一片被围起来的寂寂的土地,好似乡愁般地依恋着它。
当时并不明白,不久以后,这竟是荷西归去的地方了。
是的,荷西是永远的睡了下去。"
走遍万水千山,踏在异乡土地,奔跑过,也挣扎过,爱埋植于他乡。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泼洒过无数次的泪水与思念,脆弱的如同一只折翼的小鸟,飘零在坚强的橄榄枝头,不忍也不能飞走一点点。
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