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后的第二天】
今天初二,凯凯弟弟四周岁生日,在山东老家把男孩的这个生日看得很重要,一大家都去参加生日宴。从爸爸拍的视频来看,小伙子和兄弟姐妹们玩得很嗨。
晚上打电话又和妈妈哭诉,爸爸当众骂他很多次,妈妈很心塞,同时孩子有情绪,知道打电话给妈妈倾诉,也值得鼓励。
共情安慰后,情绪调整得很快。
#父母教练检视#:
发现每一次感觉和老公交流的不错的第二天,就会有状况发生,今晚又不例外。
特别是写成文字,还发出去后。(这个中是否淡淡的炫耀的虚荣我执作怪后的反应?)
我总是急忙忙的想要事情很快的就扭转乾坤,“延迟满足”的阈值偏低。
晚上孩子的电话一来,不出意外的就是哭诉。爸爸总是看不到我的优点,总是说我不好。。。
我很心塞,这些年学很多心理学,亲子的课程,就是想更好的培养孩子,也想更好的与先生沟通交流。但这个进展的速度,挺慢挺曲折的。
今晚在电话和微信的这一头,情绪有些失控,发给先生,古人训子七不责:
1当众不责;
2愧悔不责;
3暮夜不责;
4饮食不责;
5欢庆不责;
6悲忧不责;
7疾病不责。
又发给他:感觉好了才能做得好
【第一,心态上接纳孩子。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放下身段,放下脾气,怀有一颗平常心。实际上我们应该认识到,谁从小到大没有犯过很多过错,谁没有被老师、被邻居家长投诉过?有人说过孩子的问题本质是家长的问题,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出现错误,这是常态。不能孩子一犯过失,就“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除非他不是你亲生。】
我写给他:咱们不要怕麻烦,也别期待孩子一夜之间成材,要有耐心,每天浇一点水,给点阳光,捉捉虫,剪剪枝。慢慢才会开花结果,要有耐心啊!
如果说夫妻是镜子,那我更要保持觉知,认真思考这个事件,这种持续的模式下面,隐藏着什么未被满足的需求?包裹着爱外面的一层层外衣是什么?
希望我不要怕麻烦,在家庭中,慢慢找到三方都感觉好的相处模式。
希望成为心热如火,眼冷如灰,有外在(他人)顾虑,却不会压抑自己的觉知之人。
哪怕刻意训练自己,也要让自己相信:每一个发生都是最好的安排,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予己,予深爱之人,皆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