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两日不读书,便觉得自己昨天不读书没什么大不了的,甚至觉得自己大前天读书毫无意义。这就是离正确的轨道越来越远了。因此读书才不能停。
因为停了,哪怕只是一两天,我们甚至都觉得不读书合情合理。一段时间后再偶然看进去书,才捶胸顿足觉得自己错过了好多思考和进步的机会。
所以无论如何,每天都要读一点,脑子进一点新的东西,即使当天感悟不多,也许以后会有一天突然明白。
每天读一点新的别人的思想精华,才能让过自己不用过于有限的知识做过度的思考。
另外我有一些私心就是,我发现自己日常很多无效思考其实都来自于情绪的激发——情绪来了,反而要用所谓“理性”的方式去思维上乱战一通,其实对自身发展是无益的。
后来我意外发现日常琐事激起的情绪,其实和写作中抒发的情绪很像,甚至同根同源后,这两种行动就被我联系起来——如果通过读书写作,能转移每日必要的抒发情绪的时间和精力,那不是一件坏事变好事吗?
读书如果作为习惯,那么恶人也可以每天坚持读书,甚至比善人更能保持规律阅读,而且他们读书学习因为没有太多浪费时间和精力的共情、眼泪、感慨,因此很有效率。因此,德行才是一个人更重要的品德。当然保持了好的德行,善人还要多读点、多进步,将来才能让世界主宰在善人的治理中,而不是恶人比如希特勒之流。
今日读书笔记:
《开场:女性学者访谈》“采写|刘亚光”
“梁鸿:写作是一种“自我搏斗”
这是我们河南的女作家,看了她的采访,果然读了一辈子书、做了一辈子学问的人,真的能出口成章啊。写作真是个神奇的东西,你能看懂作者说的话,表示感同身受,但就是说不出。不但说不出,如果作家不提醒你,你就不知道自己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苏格拉底说的也不无道理,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人们已在心上怀了“胎”,不过自己还不知道,苏格拉底像一个“助产婆”,帮助别人产生知识。
做了一些笔记:
“用丈夫所在村庄的位置称呼她们几乎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
这简直是现在都还没怎么改变的情况,比如我称呼家里女性的长辈,还是按照她们丈夫的辈分叫。生在21世纪我竟然对此还毫无察觉,看来改变语境、破除成见,从女性内部本身也任重道远啊。
“一个群体内部的文化惯性是最不易觉察的,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日常到我们根本习焉不察,女性意识正是这样。”
“理论回归到生活层面、个人意识层面,还需要非常大的契机和持久的自省。”
“我理想中的文学就是能够呼吸到“此时此刻”远山和树枝灵光的文学。既有此在,又有彼岸,既有具象的事物,又有抽象的象征。但当“灵光”消逝,事物粗砺的一面也被裸露出来,我们被迫面对真相。这是“灵光”的另一面含义。“灵光”不是优美,而是事物的溢出,真实事物以浑然一体的形象凝聚之后所产生的氛围。”
这里的”灵光“真的有点我一直想表达的那种感觉了——生活中惊鸿一瞥,景、时间、心情融合凝聚后产生的一瞬间难以言喻的美感。换了其中哪一样,那种感觉都不能复现了。
写非虚构小说:
“最困难的还是自己视野的和思想的局限,这会导致我对人和事的认识比较浅薄,最终无法呈现更宽阔的内在状态”
这和我转行的体验很像。起初我只是对科技行业感兴趣,想近距离感受,后来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进入行业,做最基础的码农工作,和码农们打成一片。如果我只是为了写一本以程序员为主角的小说的话,其实我花一年时间转行、采风、经历无数波折然后写出这本小说,其实都已经算是高效了!不过顺便还收获了自己一直想做的事业。没错,虽然万事都有偶然性,但是我会在这个偶然和必然中,把这条路坚持下去,在我喜爱的行业上相遇跟过的偶然。
今日唠叨:
室友回国,让我帮忙每周挪车,还说我不爱听的话,问我找工作怎么样了。
我当时正和别人打电话,只能敷衍说没听清。
事后我想,我找工作与他何干呢?免不了有想泡我的意思。觉得我失业他脸上没光,将来如果一起买房子,没人给他一起还房贷。
所以最好明天就找到工作,而且要高高薪。
我转码一直都是为了自己,我自己喜欢,我自己想从事更有趣的行业,至于赚钱和光不光鲜,一直是我觉得别人在我的位置会在意的,然而我却毫不在意的。所以现在就业情况不好,而我多方收集信息、持续观察信息和思考决断后决定先好好学习、做项目、合同工先顶上,等市场好了,大家慢慢找到工作了我再出发,这对我来说是最好选择。
而不相干的人,包含所有亲戚朋友,都只在乎表面的光彩。就像大家都巴结身边学医的人一样,因为他们觉得将来用的上,不管人家小孩学医是不是真的开心,以及将来会不会开心,人生最后会不会开心。同理,劝做码农的人多跳槽拿大包,趁光线赶紧忽悠人结婚,不管婚后过成什么样子。实际上,表面的光鲜,至少在我看来,一定会用别的方式去填补的,比如内心的缺失。但是这话我不能明面上说,因为人是世界上嘴最硬的动物,地球毁灭你都别指望一个人能对另一个人说真的真话。
对我而言,真正的人生理想,比起读书到三十岁,三十多才当上医生,我更愿意穷困潦倒死在风景绝美的海边,哪怕我死去的时候很年轻。这大概只有自己和自己对话的时候才能懂。因为只有我自己,知道我这个身体和灵魂要什么。
很久不和家里联系了,慢慢感觉神清气爽。原来这就是真正的独立思考的感觉。做一件事,思考一个事情前,不用下意识地觉得什么是“对的”。这个“对的”的标准就是你那到现在都没活明白而且还可能活得越来越糟糕、越来越会转嫁矛盾给周围人、对周围人越来越苛刻、越来越暴躁的父母制定的。
我来到这世上,如果一事无成,至少不会让思想的禁锢从我传到下一代。如果我将来没钱那就从我这里断代;如果偶然三十多岁、四十多岁有了个孩子的话,也一定要让更清新的思想传递下去。
我格格不入,但我无比清醒。我下次走出门依旧会被伤害,但我希望下次被伤害后,至少自己心志可以少震荡一点。我可以哭,但是我希望我哭只是为了发泄,不要有任何改变志向的行动。现在我做不到完美,但将来我一定会做到的。
我的志向一直都是讲不清楚的,但是我一直都觉得它很清楚的一直在那里,一直都没有变过。如果模糊地解释一下,就是当年明月的那句话: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这种喜欢,我知道不一定是悠闲富足的,但是我知道,一定是我喜欢、为之疯狂的、遍体鳞伤也愿意飞蛾扑火的。就像我喜欢的诸葛丞相一样。
如果我的存在和经历能给人留下任何精神财富,那现在那些觉得我格格不如的论断,其实都不算什么。其实脱离了父母,这些话竟然也没听到过了。果然一切恶的根源就是父母。
从此我可以自由自在地标新立异了,因为没人能评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