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跑完十公里,带妈妈去看《芳华》,据说这是她们那个年代的记忆,记得自己只在影院看过一部国产电影,这是第二部。说实话我是冲着黄轩去的。
我是那种听了歌看了电影永远记不住演员真名的人,初识黄轩时,他演薛蝌,在红楼梦里是一个不到2集的小角色,连配角都不算,当时一眼便牢牢记住这个人,这个男人的眼神很抓人,第二次他演黄歇,演绎出我对伴侣所有的期盼,有幸遇此一人,便真可以低到尘埃里。至今仍常常记不住他的名字,常常说起都会说那个演黄歇的人……总算今天让自己狠狠的记住了他的真名,算起来自己也仅记得两个男演员的名字,一个是他,另一个是陈道明。
整部《芳华》我看的平平静静,也许真的是年代的代入感不强,只是觉得那个年代的人可以活的很随波逐流,惋惜戏中的每一段热烈的爱都被泯灭,仿佛只要爱都会错爱,连情动都是不被允许的。一个格式化严重的年代,每个人都恨不得活成一模一样的生产线,口型一致的含着口号,眼神透露出渴望被同化的精气神,这也许是一种信仰。那时的人们总想活成一模一样,现在的我们是生怕活成一模一样。
看完电影后走回家的路上,妈妈一直都在回忆那个时代下的自己,很高兴妈妈看的开心,我看黄轩也很开心,他的眼神有摆不脱的东西,不论是什么角色都会带有,就是会不自主的去揣度,会看到心里去。其余的也只是有点怪严歌苓,每一段看似纯粹的爱情,都还未绽放,就被生生的写成错爱被诬陷、被撕碎、被辜负,反而那些被安排、被衡量、被妥协的组合,在时代的洪流里相安无事的地久天长。
有些心动,只配一动而已,那些权衡思量,恕我高攀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