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的一生,从跟父亲学艺,到跟刘邦的楚汉之争,他经历了许多别人忍受不了的苦和难。有人说项羽只是,一介莽夫。但是一介莽夫如何能使强大的秦朝迅速灭亡呢?他不仅有强大的头脑,还有强大的身世背景。那么使项羽成为后市流传佳口的,到底是他身上的什么呢?
第一,从小志向非凡。有一次,秦始皇大肆游行,那时的刘邦还是一介地痞流氓,但当项羽见到以后,他却指着秦始皇说:“彼可取而代也。”这便是他非凡的志向。得志以后,他开始学艺。父亲教他学书,教他学剑,他都不愿意,他说:“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他要学统领三军的本事,正是胸有大志的体现。他的目的就是取代秦始皇的位置。但光有志向也是空谈,于是他便跟着项梁,南征北战。
第二,《史记》中记载他:“籍长八尺馀,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力能扛鼎是个什么概念,相信你们都知道的,古今不知多少人被千金鼎压死在鼎下,而项羽却能举起。空口无凭,在看项羽破釜沉舟的时候,若非他“力拔山兮气盖世”,以自己的能力鼓舞了士气,最后以仅有的100人冲破了刘邦的大军,估计就没有以后的“楚”了。
第三,他的贡献也很大。项羽的主要贡献便是对秦的统治造成了极大的毁灭力。但最后在完成最后统治的时候,却被刘邦打败。
这就要说起他极差的性格特点了。
第一,自傲轻敌。鸿门宴,上项羽宴请刘邦,谋士们,都建议项羽直接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项羽却不听,一而再再而三的放过刘邦,这不仅是自傲轻敌的表现,还是项羽的妇人之仁。这让他的谋士们都灰心意冷。鸿门宴本来可以是一场助项羽统一天下的大好机会,却被项羽让自己的谋士们都灰心意冷。当时项羽与刘邦分头攻打咸阳,却是刘邦先打下,这也让项羽愤怒不已,但最后在鸿门宴上还是放过了刘邦。
第二,刚愎自用。项羽自以为天下无敌,拒绝了一些谋士的一番好意,导致天下谋士都反项羽而投刘邦,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项伯和韩信。最终项伯助得刘邦逃出鸿门宴,而韩信最终又帮得@取得天下。两位的功劳都是天大的。
这是项羽黑暗的一面,但他与虞姬的爱情故事还是有词可颂的。虞姬陪项羽南征北战,但最后项羽还是兵败刘邦,他们走到乌江边,虞姬让项羽渡河逃跑,项羽却因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而“乌江自刎”,而虞姬也随项羽而去。项羽最后死前发出了千古绝叹:“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乌江自刎并不是爱面子,不是懦弱,他完全可以回到家乡组织军队,东山再起。他却选择了告离,这应该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自己该有的使命,可以把天下让给刘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