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玲:小时候缺爱,会给成年带来哪些不良的影响?

       一个人小时候不被爱的难受心理会影响到成年后的生活。

       某女孩小萍,快30岁了,恋爱了三次失恋三次,工作6年跳槽了5次。她说:我厌恶工作又不得不工作,厌恶生活又不得不生活。我好像总是在找寻自我却总也找不着。一路走来没感觉过顺心。高考失败的遗憾像个幽灵仍在我心里晃荡。依我的成绩应该读重点大学,可惜只读了一个普通本科。从那时起,我的生活仿佛掉进了泥潭,不如人的自卑折磨着我。但我心里一直有个声音在说,这不是你,不是你,你应该是最棒的!你必须走出低谷,必须成为最好的人。所以我总是在努力挣扎,但我发现我的努力不见回报,我的挣扎没让我走出泥潭,觉得自己在哪里都不如意。我感到疲惫,身心仿佛被什么控制了一样,不得自由。我真恨自己,恨自己为什么来到了世上?

       进一步了解,她童年时乖巧可爱,招人喜欢。在她5岁时妈妈生下了弟弟,她发现包括爷爷奶奶等全家人欣喜若狂,也发现,父母爱弟弟远胜过爱自己。从此在她心理烙下了复杂的感受:男孩好女孩不好,讨厌男孩也讨厌女孩,为啥男孩好女孩不好?以后,更让她受不了的是父母常用“你是姐姐,就应该要照顾弟弟让着弟弟”要求自己,常用“你脾气真怪,咋越来越不懂事,还不如弟弟乖呢”来指责自己。在她心底铭刻着“我不信我不如弟弟好,我会证明给你们看,我远比弟弟好”的雄心与抱负。

       人生最伤痛的事莫过于爱的丧失。在许多人看来,完全可理解小萍嫉恨父母不爱她,嫉妒弟弟抢走了爱的难受,渴求爱是人的本性,何况那时她是小孩子。但不一定理解和认同,一个人小时候的难受心理会影响到成年生活。想来,也确实不该也不至于。但事实总是背离不至于。许多理论也总是能够揭示这些背离和不至于的现象,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知老”就是经验之谈,精神分析的“童年决定论”也是久经考验的理论。临床事实也让我们不得不承认,所有心理疾病的形成,无一列外不跟人过去的失落相关。

       小萍的心理痛苦是有代表性的,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实际是对过去爱丧失的不满,是因她早期内心对“我是他们的弃儿”“我是不好的女孩”“我不如别人好”等自我身份认同的结果。只不过这一切的心理认同是在无意识下进行,她对父母恨意的压抑也早已使她忘却了究竟愤恨的是什么。生活在持续,人也在不断长大,潜意识的怨恨与雄心驱使她不断以奋发努力、自责自恨、怨天尤人、苛求挑剔等方式追寻着爱的失落。不幸的,人在努力奋进的同时,深藏的愤怒会耗损人心的能量。试想,一个人能否做到还没卸下仇恨却要笑着生活呢?

       人际社会的特点就是关系控制。当我们有埋怨或听到别人埋怨时都会有一种被控制的压抑,现实充满了控制,我们无法回避。当你不再怀恨某种关系,开始接纳自己和别人,当你不再敌意某种控制,开始借着控制觉知你的真实时,你将变得自由一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护士里有个齐刘海的,一双杏眼在口罩上面灼灼生光,泼辣利落,快人快语。她进来换药,看见琦爸玩手机,一梭...
    不在远方而在日常阅读 215评论 2 1
  • 花和星已经约会了一个星期,他们每晚下班后碰面、吃饭,并且从第三次约会起开始上床。到了第八天,花没了音讯。和花一起再...
    麦德森阅读 244评论 0 0
  • 本章目录 Part One:SurfaceView概述 Part Two:SurfaceView代码模板 Part...
    黄烨1121阅读 495评论 0 0
  • 你拿人当宝,人却拿你当草;你视人唯一,人却视你之一。感情上有很多人总是假装近视,一山望着一山高,吃着碗里瞧着锅里。...
    木槿雪薇阅读 393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