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年三十这一天,目测收到500条祝福微信,这是一年里为数不多的几次,我深刻地感觉到不爱交朋友是一种优势,因为我妈说:“回复别人信息是一种修养。”
她和我爸属于那种无论谁发了什么都必定会回复的重度强迫症患者,每到过年,就苦不堪言。特别是我爸,一个号马上要满了,让我给他再弄一个号,被我拒绝了。我怕他得关节炎。
祝福微信成灾已经不是第一年了,谈不上烦,就是挺心疼那些费了半天劲复制粘贴,连名字都没换的人。
昨天收到一条微信,有人跟我说:“哥,新年快乐。” 当时我就气晕了,您哪怕编一个字数多点的信息,我都看不见“哥”这个字。
不过,不得不说,他从几百条祝福信息里脱颖而出,成功地被我记住了。
每年吃完年夜饭,全家人就围坐在一起,人手一部手机,开始发信息,就我一个人坐在沙发上一边看春晚一边嗑瓜子,他们说我没良心,无论别人给你什么,说谢谢都是一种基本的礼貌。
可我没这么自恋,怎么看都觉得压根就不是给我的。
所以,除了发钱的,我一个也没回。
(2)
回短信的人痛苦,发短信的人也不轻松。
我爸自从知道我出书了之后,一到过节就缠着我给他编段子。可是讲真,太费劲,讲笑话他们get不到笑点,说段子他们听不懂,这个时候鸡汤我是写不出来,无奈之下,给他找了一本成语大全,慢慢翻,总能找出几句合适的。
不过我还是很佩服我爸的,至少他还花心思自己想一想。比起直接复制粘贴连名字都不换的,段位还是高一点。
一个朋友曾经跟我说,群发短信最见水平,特别是给领导发微信,首先你得喊领导名字,其次你得让他知道你的名字。第三,感谢一年的帮助,越具体越好。第四,送上最走心的祝福。爱钱的祝他发财,爱美的祝她年轻,没孩子的祝他早生贵子。有孩子的祝孩子学业有成。
我问他:“累不累心。”
他回答我:“不发更累。”
想起春晚小品里的一句话:领导套路多。万一遇上一个转型转一半卡住了的,你就玩完了。
所谓发祝福,不过就是买个心安。
但我说实话,群发要是能刷出存在感,就真见了鬼了。你家领导要是哪天指着你的鼻子问,怎么就你春节不给我发微信,那我也劝你赶紧找下家。
(3)
每次我说起这套群发无用论,就有人反驳,祝福就是个形式,有心就行了,你还计较什么。
哦,走过场。就像贴小广告的兼职工,每天都是有任务的。反正我发了,看不看是你的问题。
那发了,是不是挺没用的?
其实吧,我也不是不喜欢祝福,是不喜欢这种漫天散播的虚假亲密。
每年收到的祝福信息里,有一大批都来自压根不认识的人。每次我都一边回忆“这人谁啊”,一边替张小龙开心。自从有了春节,再也不用担心KPI了。
不认识的人,你发多少祝福,还是不认识。
(4)
如果说不熟悉的人没必要群发,太熟悉的人就更没必要了,容易撕逼。
我就见过一次。姑娘A给姑娘B发了一条不痛不痒的祝福短信。姑娘B急了:“我在你心里,原来就和阿猫阿狗一样啊。”
我觉得她气得特别有道理。
如果有个人当着众人的面,跟你说“我爱你”,你肯定开心到死。可她转脸跟身边每个人都说“我爱你”,是不是瞬间“我爱你”就有点像“你放屁”。
再说了,感情越好的人,越不需要这些形式主义。
你会给你老公发群发祝福吗?会给你爸妈发吗?不会的,给他们都是直接发钱吧。只有那些不痛不痒,不想给钱的,就只好靠嘴了。可这种群发,不可能说到别人心坎里,真不如就别说了。你不发,反而显得两个人关系好。
(5)
吐槽了这么多群发祝福,真正想说的不是祝福,而是群发。
群发可以说是今天网络时代假性社交的代表。过去,人们都是串门拜年,圈子小而精。如今,有了微信,账号还能切换,圈子又大又杂,看上去联系多了,其实一点不走心。
一看见有人建群,先加了再说。一看见有人发朋友圈,先点个赞再说。别说无效社交,连社交都算不上。社交的本质是连接,而这些伪社交根本就是自我满足。生怕自己做得不够多,生怕被人抢占了先。
我经常想,如果微信能看出已读,你大概就知道自己群发的祝福是个什么下场。
曾经听过一句话,别人对你感兴趣,都是从你对别人的兴趣开始的。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生活里,会社交的人都有一个特点:夸人总能夸到点子上,说什么别人都爱听。很多人觉得好难啊。
是的。了解一个人的确不容易,但真正让交往变得艰难的,不是人心难测,而是我们都不喜欢用心,没时间经营,又舍不得花钱。
不用心的时候什么都难。用心了,就容易了。网络这种形式让社交变得比过去艰难很多,我们看不见对方的表情,不知道他的语气,如果你再不用心说话,交往就会步履维艰。
你可能会说,人的精力和时间就那么多,怎么能用得过来呢?
是的。
所以,臣妾做不到。真心没那么多精力,也没那么多钱。
我想你也是,所以,如果不是发钱,就不用给我送祝福了。对着星星,说希望我明年发财就行了。别浪费流量和你的指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