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兵的愿望
深秋的雨敲打着养老院的玻璃窗,像极了七十多年前战壕里的冷雨。张建军坐在窗边,枯瘦的手指反复摩挲着褪色的旧照片——照片里的青年穿着军装,胸前别着枚三等功勋章,笑容比身后的向日葵还要灿烂。护理员小陈端来热粥时,总能看见老人望着照片出神,眼神里藏着她读不懂的沉甸甸的心事。
“张爷爷,今天降温了,您把外套穿上。”小陈把粥碗放在桌上,顺手拿起椅背上的深蓝色外套。张建军回过神,点点头,却没立刻动手,只是轻声问:“小陈啊,你说……人这一辈子,要是有个没完成的心愿,到了闭眼的时候,能安得下心吗?”
小陈愣了愣,她照顾张建军三年,老人总是沉默寡言,很少说这样的话。她挨着老人坐下,温声说:“爷爷,您有什么心愿,说不定我能帮您想想办法?”
张建军叹了口气,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水光,缓缓开口:“我想找到老周,周卫国。我们是一个班的战友,当年在朝鲜战场上,他替我挡了一枪……”
记忆像是被打开的闸门,汹涌地回到1951年的冬天。那时张建军刚满十八,跟着部队跨过鸭绿江。零下四十度的严寒里,他和周卫国挤在同一个防空洞,周卫国总把仅有的压缩饼干分他一半,夜里站岗时,还会把更暖和的棉大衣让给他。“建军,等打完仗,我带你回俺老家,俺们那儿的苹果甜得能咬出蜜来!”周卫国拍着他的肩膀,眼里满是憧憬。
可那场战斗来得太突然。美军的炮火像雨点般砸下来,张建军抱着炸药包准备去炸碉堡,却被一颗流弹盯上。千钧一发之际,周卫国猛地扑过来把他推开,子弹穿透了周卫国的胸膛。“别管我……完成任务……”周卫国抓着他的手,鲜血染红了他的军装,“记得……去俺老家看看……”
张建军咬着牙炸了碉堡,可等他再找到周卫国时,战友已经没了呼吸。清理遗物时,他发现周卫国口袋里装着一张皱巴巴的纸条,上面写着老家的地址——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县周家村。后来部队整编,张建军辗转多地,再后来退伍、工作、成家,几次想去找周卫国的家人,却总被生活的琐事耽搁。直到老伴去世,子女在外地定居,他住进养老院,这个心愿才像根刺,日夜扎在心里。
“我就想找到他的家人,跟他们说一声,老周是英雄,当年是他救了我。”张建军抹了把眼泪,声音哽咽,“我还想看看他说的苹果园,替他尝尝甜不甜。”
小陈听红了眼眶,当即拿出手机:“爷爷,我帮您查!现在网络这么发达,说不定能找到周家村!”她先在地图上搜索“烟台市牟平县周家村”,发现牟平县早已改成牟平区,周家村还在,只是改名叫“卫国村”。“爷爷,找到了!村里现在叫卫国村,肯定是为了纪念周爷爷!”
张建军激动得浑身发抖,抓着小陈的手问:“真的?那……那能联系上村里的人吗?”小陈又在当地论坛发帖,还联系了牟平区的退役军人事务局,把张建军的情况和周卫国的信息详细说明。三天后,退役军人事务局传来消息,说卫国村确实有位烈士叫周卫国,他的妹妹周卫兰还在世,今年已经八十七岁。
听到这个消息时,张建军正在吃午饭,手里的勺子“当啷”一声掉在碗里。他盯着小陈的手机,反复确认:“是……是老周的妹妹?她还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老人突然哭了起来,不是悲伤,是压抑了七十多年的心愿终于有了着落的激动。
养老院院长知道后,特意协调了车辆,还安排小陈陪同张建军去烟台。出发那天,张建军穿上了珍藏多年的旧军装——虽然有些不合身,领口也磨出了毛边,但他依旧挺直了腰板,像当年准备奔赴战场一样郑重。
车子驶进卫国村时,村口早已站满了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村支书,还有周卫兰老人,都在等着他们。周卫兰拄着拐杖,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当她看到穿着军装的张建军时,脚步踉跄着迎上来,颤声问:“您……您是我哥的战友?”
张建军紧紧握住周卫兰的手,眼泪止不住地流:“是我,我是张建军。老周……老周当年救了我,我来晚了,来晚了啊!”
周卫兰的眼泪也落了下来:“不晚,不晚。我哥牺牲后,部队只送来一封烈士证明,我们都不知道他是怎么牺牲的。这么多年,我总想着,要是能有个人跟我说说我哥在部队的事,该多好啊……”
村里人把他们迎进屋里,周卫兰拿出一个木盒子,里面装着周卫国的烈士证、旧照片,还有几封没寄出去的家信。张建军看着那些泛黄的信纸,仿佛又听到了周卫国的声音,他一点点讲起在部队的日子,讲起防空洞里的压缩饼干,讲起周卫国替他挡枪的那一刻,在场的人都红了眼眶。
“老周说,等打完仗,要带俺去看你们家的苹果园,说这儿的苹果甜得能咬出蜜来。”张建军看着周卫兰,“现在,我替他来了。”
第二天,周卫兰带着张建军去了村里的苹果园。正是苹果成熟的季节,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像一个个小灯笼。周卫兰摘下一个最大的苹果,递给张建军:“尝尝,这就是俺哥当年说的苹果,现在村里靠种苹果,日子过得好着呢。”
张建军咬了一口,清甜的汁水在嘴里散开,他突然想起当年周卫国说这话时的神情,眼泪又涌了上来。“甜,真甜。老周,我替你尝到了,你的家乡现在很好,你的家人也很好……”他对着苹果园轻声说,像是在跟老战友对话。
在村里待了三天,张建军帮周卫兰收拾了周卫国的遗物,还跟着她去了周卫国的烈士墓前。墓碑上的照片是周卫国年轻时的样子,和张建军手里的旧照片一模一样。张建军把带来的军功章放在墓碑前,深深鞠了三个躬:“老周,我完成心愿了。你放心,以后我会常来看你,常来看卫兰妹子。”
离开卫国村那天,村民们都来送行。周卫兰拉着张建军的手,依依不舍:“张大哥,你一定要常来啊。”张建军点点头,眼眶通红:“一定,一定。”
车子驶离村子,张建军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苹果园渐渐远去,心里却格外踏实。小陈看着老人脸上的笑容,轻声问:“爷爷,心愿完成了,是不是特别开心?”
张建军笑着点头,从口袋里拿出一张照片——是他和周卫兰在苹果园里的合影,照片里的他,笑容像当年一样灿烂。“开心,这辈子没这么开心过。”他顿了顿,又说,“其实我还有个心愿,想把我和老周的故事写下来,让更多人知道,当年有那么多年轻人,为了国家,为了老百姓,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小陈眼睛一亮:“爷爷,我帮您写!咱们把故事写下来,投稿给报社,让更多人看到!”
回到养老院后,张建军每天都会给小陈讲一些当年的细节,从新兵训练到战场厮杀,从战友间的互助到对家乡的思念。小陈一边记录,一边整理,有时候写着写着,眼泪就会打湿稿纸。三个月后,《一位老兵的心愿:跨越七十年的战友之约》一文在当地报纸发表,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多人给养老院打电话,想来看望张建军,还有不少退役军人发来消息,分享自己的故事。
第二年春天,张建军又去了一趟卫国村。这次,他带来了刊登着他和周卫国故事的报纸,还带着几个同样住在养老院的老兵。周卫兰特意杀了鸡,做了一桌子菜,村里的孩子们围着老兵们,听他们讲当年的战斗故事。苹果园里,老兵们和村民们一起种下了一棵小树苗,张建军说:“这棵树就叫‘战友树’,以后每年我们都来浇水,看着它长大。”
日子一天天过去,张建军的身体不如从前,但他依旧坚持每天看报纸、写日记,记录下和老战友有关的点点滴滴。每当有人问他,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是什么,他总会笑着说:“没有遗憾,心愿都完成了。唯一的念想,就是到了那边,能再见到老周,跟他好好说说这些年的事。”
又是一个深秋,卫国村的苹果园迎来了丰收。周卫兰收到了一个包裹,里面是张建军托小陈寄来的日记本,还有一封信。信里写着:“卫兰妹子,我可能不能再去看你了。日记本里记着我和老周的故事,你留着做个念想。苹果熟了的时候,替我多吃一个,就当我也尝到了……”
周卫兰抱着日记本,坐在苹果园里,泪水滴落在泛黄的纸页上。远处,夕阳洒在“战友树”上,树叶闪闪发光,像极了当年战场上,战士们胸前的勋章。而张建军的心愿,早已随着这满园的果香,飘向了远方,飘向了那个他和老战友约定好的、满是甜苹果的家乡。